"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禮贊“大禹文化之鄉”

2012/8/15 9:52:09 點擊數: 【字體:

禮贊“大禹文化之鄉”

禮贊“大禹文化之鄉”

    2008年1月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決定命名禹州市為“中國大禹文化之鄉”。 這表明夏禹在禹州的文物、遺跡、故事、傳說、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注冊和肯定。
      
    禹州作為堯舜時期的“夏禹國”、夏王朝的建都地、夏啟王的繼位地、少康王的中興地,早已被寫入教科書,而且鐫入了中華世紀壇。因此可以說,禹州被命名為“中國大禹文化之鄉”,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華夏祖根

      
    禹州是華夏民族的祖根地。禹州上古時候屬“夏墟”,是夏部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大禹原是夏部落酋長,后受封為夏伯。關于“夏地”問題,歷史考古學界發表過許多文章,基本一致的觀點是:上古時候夏部落繁衍生息之地就在潁水上游、豫西地區。《考古》雜志1959年11期率先發表了徐旭生關于《一九五九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1978年第一期,又發表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撰寫的《一九七五年豫西考古調查》;1977年《河南文博》第二期和1979年《考古》雜志第四期,又發表了洛陽博物館的《河南禹縣谷水河遺址發掘簡報》。著名歷史考古學家吳汝祚先生寫的《夏與東夷關系的初步探討》則以大量實例反復論證說“夏墟在潁水上游”。田昌五先生在《馬克思主義與華夏文明的起源》中說:“夏人在初可能是由父子兩個部落組成,一在晉南,以龍為圖騰;一在豫西,以玄魚為圖騰。”徐旭生先生明確指出,探索夏文化的區域“第一是河南中部的伊洛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潁水谷的上游登封、禹縣地帶”。《逸周書·度邑》明確記載:潁河上游,伊洛河兩岸,自古是“有夏之居”。《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關于“夏地”的注釋,更加確鑿地說:“舜封禹于夏,在今河南禹縣。”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堯(舜當時代堯攝政)封國于夏地,稱“夏禹國”,大禹從此稱“夏禹”,而后才有“夏朝”。夏部族地處黃河中下游,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開化較早,文明程度較高,燒陶、紡織、制革、甚至青銅器、商業都比較繁榮,人們衣飾華麗,懂得禮儀,所以又被稱作“華夏”。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協和萬邦”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后,因地處中原,四夷之民便稱華夏為“中國”,后世外國人就稱中國人是“華夏民族”,我們自己則稱“華夏兒女”。還有一說,因為世居華山周圍的華胥人歸附夏朝,便合稱“華夏族”。 由此可見,禹州乃華夏民族之祖根地!
      
    三王圣地 

      
    夏代有三個王與禹州有著不解之緣:夏禹立國于禹州,夏啟繼位于禹州,少康中興于禹州。
      
    大禹封國于夏,稱“夏伯”,尤被帝舜器重。舜授權禹統領州伯,以巡十二牧。并經常以朝事征詢于禹。《竹書紀年》云:“舜十五載,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 三十二載,帝命禹攝政總師,遂陟方岳ƒ。三十三載春正月,“帝舜薦禹于天,為嗣。”正式選定禹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史記·夏本記》載:禹攝政“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禹建夏朝之始,都城在什么地方?《中國古代史概要一覽圖》標注為“夏都陽翟等地„。” 《禹跡湯蹤》曰:“四年庚寅,立五廟大禘黃帝……祭九鼎于昆吾之溪,乃遷之于陽翟。陽翟即今之禹州,鈞臺在焉,蓋四方之中也。”同書第31頁還說:“禹為天子,鳳凰出于荊山,來儀于陽翟。”趙國鼎著的《始祖山》說:“大禹于是立都于陽翟。”楊劍宇《中國歷代帝王錄》說:“禹居于陽翟(今河南省禹縣)。” 《漢書·地理志》在講到潁川郡時說:“陽翟,夏禹國……孟康曰:‘夏啟有鈞臺之饗。今鈞臺在南。’應劭曰:‘夏禹都也。’” 《夏都十遷表》明確列出:帝王名:禹;年代:約公元前22世紀;遷都地名:陽翟;當今地名:河南禹州。
      
    不僅文獻上早有那么多記載,考古發掘也有許多新證。“在夏商周斷代工程考證中意義重大”的禹州瓦店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近鉆探發掘發現一個近百萬平米的龍山時期(相當于夏代的)古城遺址,進一步給禹州“華夏第一都”歷史地位的確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禹州的古鈞臺是夏啟繼承父位大宴諸侯的遺址。夏啟所處的時代是我國古代“禪讓制度”頻臨崩潰的時期。甚至可以說,早在堯舜時期,“禪讓制”已是虛有其表。堯在我國歷史上被視為典范的仁君,他勤儉、樸素、辦事公正,體恤人民。所以,《尚書》中說,堯極受百姓擁戴,他病死于陽城(今登封東南告城鎮),“百姓如喪考妣”。《述異志》卷上記述,堯晚年要推薦舜為繼承人,擔心長子丹朱不服,就將丹朱放逐到南方丹水(今湖北均縣)一帶去。后來,丹朱果然不服,與南方的三苗民族聯合,舉兵反叛。堯親自帶兵去平叛,并生擒丹朱。丹朱求饒。堯說:“我不能以天下人的痛苦來換取你個人的利益。”于是,毅然處決了丹朱,將職位禪讓給舜。然而《山海經》卻作了相反的記述,說堯晚年不如以前賢德,私自將職位傳給了其子丹朱。舜不服,奮起反對,奪取了王位。《古本竹書紀年》也說,“舜囚禁了堯,又阻擋丹朱與他父親相見。”《史通·疑古篇》也有舜“放堯于平陽”,奪取了職位的記述。其實,禹繼舜位也有類似的記載。《孟子·離婁篇》說,舜在繼位前后,看到禹的父親鯀、共工、驩兜和三苗這四股勢力太大,于是以除“四兇”為名,先后翦除了他們,并以鯀之子禹代父職,繼續治水。不想禹在治水過程中發展壯大了自己。禹治水成功后,很受百姓擁戴,舜只好對天起誓,讓禹作自己的繼承人,而暗中卻將職位傳給其子商均。《史記·夏本紀》說,禹對舜這種“兩面派”做法極為不滿,于是憑借自己的實力和威望,用強制手段將舜放逐到蒼梧(今廣西蒼梧縣境),又將其子商均囚禁于陽城(今登封東南告城附近),然后奪取了首領之位,以所封之地“夏禹國”為基礎,建立了夏朝,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夏禹王晚年,曾征詢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挑選皋陶作他的繼承人,可惜皋陶年齡太大,先禹王而去世。大禹王又選皋陶的兒子伯益當接班人,卻讓啟隨自己外出巡狩,會見各地的部落酋長,幫自己訓練軍隊,制訂吏治和刑罰,參與國家管理,并讓其撫恤百姓,發展生產,積累治理國家的實踐經驗。伯益雖曾跟禹治水,卻只管火政,燒荒而已;后來相禹,也只有幾年時間。所以夏禹王在會稽去世之后,伯益自覺其威望、能力和實力都不如啟,就主動推讓王位于啟,并率天下臣民共同擁戴之。時啟居黃臺(今禹州市郭連鄉黃臺寨),待三年喪畢,既為“天下同仰”,便于丙戌年(約公元前2058年)在陽翟(今禹州市)大陵之上筑鈞臺,也叫夏臺,大享天下諸侯,舉行“繼位大典”,奏韶夏之樂,承父職而即王位。
      
    夏啟去世之后傳位太康,太康為三年喪,召天下諸侯會葬啟王于箕山之陰,乃以戊戌歲為元年,嗣夏王位。太康不習政事,耽于游獵,一去數月不歸,陽翟士民某亂,東夷有窮氏之君后羿(又稱窮羿)聞之,率其徒眾千余人來定有夏,有夏之舊臣吉光等率士民迎羿,羿遂據夏都,欲稱天子而不能,遂作冢宰,篡奪朝政。太康西奔,先寄居夏陽(西安韓城),又都于陽夏(今河南太康),卒葬睢水之陰。
      
    太康死后,羿便迎仲康歸陽翟,會中北近國之諸侯于鈞臺,即夏王位。封弟少閼于夏陽,少容于陽夏,并祀太康。
      
    仲康在位十三年,庚辰年八月薨,葬于荊山之陰。其子相繼位,知道夏有“三兇”(窮羿、寒浞、逢蒙)行事,遂征伐東夷,欲除之。窮羿先下手為強,挾持諸侯密謀后,入見夏王相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當以無德讓有德!”相王曰:“有德者誰?”窮羿曰:“今日眾諸侯推舉的便是有德。”相王曰:“臣弒君可乎?”窮羿曰:“我曰可!”于是逐相王與后等十余人出,羿遂篡位。卻遇大風驟起,陽翟地震,羿心惡之,遂棄陽翟而東歸有窮之國。不想其屬下寒浞倒戈,先將其殺死,而后追殺相,欲自立為王。相與寒浞戰,為國捐軀。相后緡乃有仍國之女,身懷六甲,趁亂從墻洞中逃出,奔有仍,生子,曰:“勿如伊父,愿為伊祖。”遂名之曰少康。
      
    少康既長,先為有仍國牧正,又為有虞國庖正。有虞國國君姚思知少康乃天子之子,遂妻之以二女,居于綸(今禹州少康城),有田一成,方十里;有眾一旅,五百人(有說萬五千人)。少康以此為根據地,因時盡地,生財節用,是以邑中家給人足。有教民愛親敬長,養老慈幼,而人民大和。又以農隙率眾田獵習射,列陣教戰法,而民知勇。四鄰之民皆慕之。少康雖居小邑,不忘興祖之志,乃遍步冀豫之間,訪賢才之人,并搜攏夏朝遺老舊臣,號召夏民,凝聚人心,攻殺寒浞及其二子 ——過澆和戈殪。而后“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臺,視九鼎,告天下諸侯。”“以明年壬午為元年元月,即夏王位,禘五廟,望諸陵,郊天祀地,祭九鼎,坐鈞臺而朝諸侯,遂為中興首君。”

    摘自:夏禹文化網    作者:郭水林      2012.7.5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