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之鄉:河南夏邑縣火店鄉民間工藝產品—小產品闖出大市場
2012/8/29 17:17:2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火店鄉居夏邑縣最東部、區域位置優勢明顯,為河南、安徽兩省四縣(市)結合部。全鄉總面積7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4萬畝,人口51500人,下轄34個行政村。交通便利,商芒公路、霍連高速公路從鄉境內穿過。
近年來,火店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民間傳統文化產業的發掘整理工作,把民間藝術產業當作全鄉工作重中之重去抓,依據當地傳統文化產業優勢,使傳統文化產業成為該鄉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該鄉生產的傳統民間產品宮燈、旗穗、排須、中國結、刺繡、條編、木梳等制作精良,早已在80年代就暢銷全國并打入東南亞國際市場。火店人生產的宮燈掛上了天安門城樓和北京人民大會堂,木梳、條編也被市縣文物部門收藏為珍品。2007年,全鄉工農業產值達到6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1億元,工業總產值3.9億元(其中民間藝術產品銷售產值占全鄉工農業總產值的65%)。火店鄉素以豫東的“小溫州”,民間藝術之鄉而著稱。 2006年火店鄉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民間藝術之鄉”。2007年火店鄉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特色文化產業鄉”。
火店鄉文化底蘊豐厚,文化功底淵源流長。早在清朝時期,勤勞致富的火店人就制作宮燈、織布、刺繡、生產木梳、條編等,傳統的民間文化產品成為人們的裝飾品、饋贈品、生活用品。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轉變,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工藝產業,也有了廣闊地發展前景。
幾年來,火店鄉黨委政府把民間工藝產品產業建設列為全鄉一項大事去抓,制定出臺了鼓勵發展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的優惠政策,使火店鄉具有傳統的民間產業由個體庭院經營走上了集約化規模化生產。該鄉以李店村為中心生產的宮燈、旗穗、中國結、花邊、排須、條編、木梳等呈現出多樣化和專業化特色。既有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新時代的知識內涵,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從事生產,從業人員達6萬人。據2006年底不完全統計,從事宮燈、旗穗、中國結、條編、木梳等生產投入50萬元以上的農戶達1500戶,機械設備1800臺,僅此一項全鄉人均純收入2000元以上,占全鄉人均純收入的70%。2000年以來,先后建成了固定資金投入1500萬元的東方化纖廠、超發化纖廠,生產的各類纖絲線在當地銷售,市場前景十分看好。條編、木梳也是火店民間工藝的強項。很久以前,火店的條編藝人編織的條筐、條籃等主要用于生活用品或勞動用品,但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條編也逐步退出生活用品、勞動用品的舞臺,成為當今人們時尚的饋贈品及裝飾品,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全鄉已有從事條編生產1500戶,僅此一項,每戶收入2萬元左右。木梳也是火店民間傳統文化產業。80年代初,火店傳統木梳全部用人工細磨雕琢,雕刻龍鳳飛舞、十二生肖、各種花鳥等,看上去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雕畫藝術品。近幾年隨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落實,民間傳統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木梳生產也走了機械化。目前,從事木梳生產的大型企業投資100萬元的是張莊順發木梳廠、趙莊木梳廠,從業人員60人,年利潤在20萬元以上。
為了把民間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火店鄉黨委政府組建了火店紅火工藝集團,從事民間工藝產品的制作生產、銷售,主要產品有各類旗穗、排須、宮燈、刺繡、條編、木梳工藝品等,年產值1.5億元,該鄉生產的民間傳統文化產品多次參加廣州物交會、鄭州物交會。2000年在鄭州物交會上,省委副書記陳全國接見了火店紅火集團總經理劉愛民同志,并對火店鄉民間工藝產品給予了很高評價。該鄉生產的民間工藝產品定單供不應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也前來定貨,看到中國一個小鄉鎮能加工生產這樣精致的民間工藝品贊不絕口。目前,從事民間工藝品產業的大小中企業星羅棋布,鄉辦、村辦、聯辦、個體多種經營齊頭并進,形成了民間工藝產業發展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火店鄉的民間工藝產品走向紅紅火火,為新農村建設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原標題:夏邑縣火店鄉民間工藝產品闖出一片大市場)
來源于:中國中小企業夏邑縣網 2008.10.21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