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故里"河南新縣:把革命老區變成"心靈根據地"
2012/8/16 9:13: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這是河南省新縣縣長楊明忠的“發展之經”——
層巒疊嶂的霧靄中,紅色的新縣更加厚重、深沉。走進這個全國著名的“將軍縣”——河南新縣,紅色的旅游路線、紅色的景區、紅色的故事、紅色的歌謠……時時處處都讓你觸景生情,一種想國防、憂國防、報國防的情懷也油然而升。
國防教育的“六個一規劃”
新縣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革命戰爭年代,從這里走出了43位將軍,全縣有7處國家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和365處革命舊址,豐富的紅色資源令人嘆為觀止。面對眾多的革命遺跡,新縣縣長楊明忠認為,保護、開發紅色資源要不惜代價,要確保這些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位于新縣縣城的中心地帶,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舊址顯得與周邊環境不太協調。2007年,國家實施紅色旅游開發項目,有位外地開發商盯上了這塊“風水寶地”,提出在開發過程中,把臨街的地段開發成一個大型超市。“革命舊址不僅是我們心靈堅守的根據地,還是革命歷程的見證者,不能影響舊址的原貌,舊址誰也不能動!”楊明忠態度堅決。在他的提議下,紅四方面軍舊址不僅沒搬家,還由縣財政投資300多萬元進行了重新修繕。
此后不久,在他的督促下,三支由新縣人武部、民政局、檔案局組成的“尋訪烈士之旅”,在大別山區的32個縣全面展開,尋訪小組翻閱了上百萬份的資料,走訪了湖北紅安、麻城、大悟、安徽金寨、河南商城等紅色老區,歷時70多天時間,終于又找到了200余名原本無名的烈士。去年,這些無名烈士的姓名重新鐫刻在英烈墻上,大別山又新添了一座厚重的歷史豐碑。
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在楊明忠的推動下,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幾年來新縣從并不富裕的財政收入中拿出 800多萬元資金對革命紀念館、舊址等革命遺址進行了多次修繕、維護,并新設置了20多個展廳,利用聲光電等現代多媒體技術、圖片資料及多件珍貴文物,穿越時空地為游人展示革命戰爭史上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
采訪時,楊明忠展示了他策劃的“新縣紅色國防教育資源開發規劃”。在他的規劃表中,新縣國防教育的“六個一規劃”引人矚目:繪好一張紅色資源開發的藍圖;唱好一臺國防教育戲;打造好一座將軍山;貫通一條紅色旅游線路;形成一個紅色資源產業鏈;叫響一個紅色旅游品牌。
在楊明忠的精心籌劃下,新縣的紅色旅游資源和國防教育資源實現了有機結合,全縣不僅沒有損壞一處革命歷史遺跡,而且還修建了國防教育園,新開發了16處國防教育基地。現在,每年來新縣接受教育的人數達150多萬人次。
“將軍精神”的傳承者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站在大別山每一寸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楊明忠時時都有一種深深的責任感。在他心目中,新縣的崛起離不開將軍精神,中華民族的強大復興更需要將軍精神,只有讓將軍精神永遠傳承下去,新縣才能走向新的輝煌。
新縣是全國聞名的“將軍縣”,如何讓將軍精神在新一代年青人中傳承下去,一直是楊明忠思考的問題。2008年,經報請上級批準,新縣又新建了“鄂豫皖將帥館”、“紅四方面軍將士紀念館”,他要用“將軍精神”教育新一代,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先烈。
為進一步利用紅色資源搞好國防教育,傳承“將軍精神”,信陽市委書記王鐵響亮提出了“讓將軍之光永遠輝煌新縣”的理念,新縣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唱響紅色經典、收集紅色故事、祭掃烈士英靈……”已成為全縣中小學生和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開展傳統教育的主要內容。
2009年,在部隊的大力支持下,新縣又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中增設了“大別山國防教育園”,園內陳列著我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復制品)及許多退役的坦克、飛機、大炮等武器裝備,成為人們體驗部隊生活、接受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
在以“將軍精神”為代表的價值觀念的影響下,新縣獲得了國防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幾年來,該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從全省的倒數第一上升到全省第52位,民兵工作、黨管武裝等工作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連續六次蟬聯省“雙擁模范縣”稱號。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