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趙莊真奇怪,肚皮上面切青菜。家有樓房他不住,偏到城內把房買。魔術道具當彩禮,對象專挑江湖客。”這句流傳在河南寶豐縣趙莊鄉 的順口溜,有趣地揭示出中國魔術之鄉的特點。最近,隨著魔術的升溫,寶豐農民魔術師開始頻繁地到外省甚至國外表演,30多名農民魔術師應邀參加湖南衛視、 遼寧衛視的娛樂節目拍攝……
寶豐魔術的發源地在趙莊的周營村,被稱為趙莊女魔術師臺柱子的周營村村民陳秀云說,魔術讓村子變富了,很多外地人也落戶在周營村。小小 的魔術改變了一個村莊,如今的周營村,光組建的表演團體就有100多個,年演出收入1000多萬元,占農民全年收入的3/4。它打破了農村固有的作業模 式,并輻射周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鏈。

農民魔術師的“飄桌子”魔術
鄉里的國際魔術節
2009年4月29日中午,河南寶豐縣趙莊鄉周營村。
村黨支部書記徐電偉剛吃完飯,就到村委會大院魔術會場里忙活了。他抓起一圈鐵絲遞給梯子上的下屬說:“再緊一圈,抓緊時間。”
馬上到來的5月1日、5月2日,趙莊鄉第四屆魔術節就要開演了,周營村作為魔術節的第二大會場,將迎來國際魔術師和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 魔術愛好者。徐電偉有點緊張,前幾天又重修了村委會的大禮堂,吊上了五顏六色的小旗子。“今天收拾禮堂衛生,明天還得去院子里搭5個大棚。”
魔術節的主會場設在趙莊鄉的“魔術大觀園”里,工作人員也在忙個不停。董事長助理阿二偉說,這一屆的魔術節會更熱鬧,將有國際著名魔術師與本地的農民魔術師同臺獻藝。
趙莊鄉一位開三輪摩托的師傅對魔術節很期待,說每年的陰歷四月初八鄉上都舉行規模不等的民間魔術節。
趙莊真正意義上的首屆魔術節舉行于2002年的5月19日,地點即在周營村。“當時全鄉有20家魔術藝術團500多名民間藝人參與演出,觀眾來了5萬多人。”一位熟悉情況的鄉政府干部說,第二屆魔術節舉辦于2004年,主會場也在周營村。
阿二偉告訴記者,魔術大觀園于2007年成立之后,主會場才撤出周營村。“說趙莊是魔術之鄉,其實趙莊魔術起源地在周營。”阿二偉說。
魔術節也來源于周營村的“日子會”。徐電偉說,村里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有舉行老日子會的習俗,每年的陰歷四月初八,一些老藝人都會集聚在一起展示魔術手藝,漸漸地這個傳統留了下來。
有趣的農民魔術師
農閑時就隨團表演魔術,20多年來,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月收入數千元
聽說記者要找一位農民魔術師看表演,徐電偉呵呵笑起來:“這太容易了,我給你隨便抓一個。”
黑臉漢子盧江河就這樣站在了記者面前,他拖著一個大皮箱,露出舞臺上面對觀眾訓練有素的笑容。盧江河可不簡單,在自己家的客廳里,他一 面打開盛放魔術器具的皮箱,一面翻著自己的手機短信。“喏,這是前兩天中央電視臺《小崔會客》邀請我,但我太忙,沒工夫去。”少頃,他又說:“我也不知道 電視臺為啥找我。啥叫聲名遠揚?估計這就是。”說著,他穿上魔術服,將道具一件件都整合起來,步出自家院子,來到胡同里。
他的魔術開始了。他先表演了一個簡單的“空手取香煙”。只見他張開雙手在空中擺了擺,一晃,指間立即跳出了一支燃著的香煙。扔了,再晃晃手,又出現一支。連續變出4支來。
“別急,這只是開場熱身。”他笑著說。之后他又表演了變乒乓球、紙袋花箱、撲克牌等魔術。出手干凈利落。
“飄桌子”是他比較得意的一個魔術。他站在胡同里,將一張特制的小桌子“飄在”半空中,隨意地動來動去。
“你這里面肯定有機關。”記者走近察看。“別套近乎,不給你看。”盧江河笑著說。
回到客廳,他就教了記者幾個簡單的小魔術。“就這幾個,你就夠用了。”盧江河說。
盧江河今年41歲,周營村普通農民,家有8畝地,農閑時就隨團表演魔術。20多年來,他的足跡已遍布全國各地。更多的是到平頂山、汝陽、孟州、登封等地表演魔術,當天去當天回,一個月表演40多場,月收入數千元。
他的魔術大多是和自己的老父親學的,F在,他19歲的兒子也在鄭州一家會所表演魔術,他的愛人做魔術服裝。
魔術之鄉的歷史淵源
最早有關魔術的記憶是在唐宋末年,當時村里就有玩木偶、變戲法的藝人
像盧江河這樣的農民魔術師在周營村有很多。據村民講,由于耳濡目染,各家各戶的人都會一兩手兒。當地有句順口溜:“上自七十九,下至剛會走,跳唱表戲法,人人有兩手。”
“順口溜有點夸張,年紀大了手腳不靈活了,所以大多數是年輕人在搞。”一位村民笑著說。
周營村村民不但表演魔術,還自己加工魔術服裝和道具。被稱為趙莊女魔術師臺柱子的陳秀云現在做起了魔術服裝設計師。陳秀云這兩天正忙著為即將舉辦的第四屆魔術節趕做服裝。“平時,全國各地的表演團在我這里定做服裝的很多。以魔術服裝為主,還有歌舞服裝。”
徐電偉說,周營全村1700多口人,家家戶戶都在表演魔術,是全國第一個魔術專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