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河南馬街書會:一年一次 難以承載傳承重任

2012/8/15 15:12:06 點擊數: 【字體:

    中新網平頂山2月6日電(王永記)為期三天的2012年河南寶豐馬街書會5日拉下帷幕,在當地文獻的記載中,近年來的馬街書會比相關史料記載規模更大,人數更多。當地官方統計,僅正月十三這一天,前來“趕會”的人數達近20萬,藝人多達1800余人。
      
    河南省寶豐縣馬街村的馬街書會,又稱“十三馬街書會”,是中國曲藝行當的交易盛會。每年的正月十二到十五之間,只要是來參加書會的藝人,不管你來自何方,哪個省份,馬街村人都會給出極大的熱情,免費提供食宿,700年來從未間斷。也許正是馬街人的樸實善良與無私奉獻,才使得書會延續700年至今不衰。
      
    每年書會期間,來自各地的曲藝藝人滿懷虔誠,攜敲提弦,不遠千里“亮書”馬街。參會期間,藝人們以天當幕,以地為臺,說、拉、彈、唱,以藝會友,代代相傳。觀眾動輒十萬人以上,影響輻射周邊數百公里。因此,700多年來,馬街一直被藝人敬之為“圣地”。
      
    凡到馬街書會亮書的藝人大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會場上的火神廟里燒香朝拜,然后規規矩矩地為神說唱一段,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能把書盡快“寫出去”。在書會的藝人堆里,有名家大腕、高齡老人,也有四、五歲孩童。有三口之家組成的、也有幾人聯幫組成的說唱團,你拉,我唱,他演,配合十分默契。當然也有不少唱獨角戲的藝人,他們有的在地上栽一根木桿,綁上一個小揚聲器,便自拉自唱起來;有的干脆將小喇叭放在田埂上,坐在土地上或是站在田間自娛自樂。此種盛況延續至今。
      
    盡管馬街書會在2006年就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仍面臨著藝人越來越少,技藝無人繼承的危機。與幾年前相比,自發前來參加馬街書會的藝人越來越少。
      
    究其原因,觀眾的冷漠是藝人們最大的失望。盡管書會盛況依然,人頭攢動,然而前來參會者大多像逛廟會一樣,注意力在吃和玩,真正“聽書”、“賞書”者越來越少,一些藝人對此表示深感失望。藝人眼中的“曲壇圣地”正在受到質疑。正是這種質疑與失望,讓馬街書會上自發前來的藝人越來越少。
      
    有關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期間,是馬街書會的輝煌時期。據寶豐縣文化局保存的每年到會藝人登記表顯示,1996年到會610攤、1800名藝人,但是到了2005年,到會僅有82攤、不足500人。近年來,馬街書會參會藝人更是越來越少,參會藝人的平均年齡卻越來越大。大部分藝人因生活困難紛紛改行,年輕藝人鮮有出現,曲藝市場逐漸萎縮。近年來當地官方對外所稱的“每年一千多人”的參會藝人,更多的是官方以各種比賽名義邀請的民間藝人,不在自發行列。
      
    如今的馬街書會,不管哪一屆,官方均稱非常成功,但事實擺在眼前:藝人越來越少,“市場”越來越小,評書、墜子、大鼓傳統藝術形式面臨傳承危機。
      
    相聲表演世術家趙炎2月5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稱,不管是從業藝人的數量還是它的觀眾,評書、墜子、大鼓等傳統的藝術形式,都在面臨挑戰,娛樂方式的增加分流了它的一些“客戶群體”,這是客觀因素。因此,不管是對于演來還是藝人,能否“與時俱進”,寫出適合市場需求“新書”,是文藝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參會的中國曲協副主席程永玲則對馬街書會充滿信心:“我看到了最原生態的、最原汁原味的表演,群眾的熱情讓我認為,說書這種藝術形式不但不會斷代,而且能很好的傳承下去。他們的服飾、肢體、表情不一定很到位,但很自然,沒有人強迫他們,完全出于個人愛好,700多年來,它歷經多少風雨都沒有消亡,肯定能傳承下去。”
      
    程永玲認為,觀眾還是可以培養的,顯然,民間藝術還得靠優秀的作品來繼承和發揚,僅僅是一年一次的書會,難以承載傳承重任。(原標題:河南馬街書會:盛況依舊,“藝”味黯然)

    來源:中新網          作者:王永記             2012.2.6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