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個傳奇故事在天中大地傳開:平輿一名普通民警的兩個敬禮,招來了一個投資24億元的大項目,引發了客商紛至沓來的連鎖反應。這彰顯了我縣創業重商的人文環境,也是平輿人善于打造和改善軟環境的一個表現。文化廣場的建設即是如此。它在彪炳平輿歷史文化人杰地靈特質的同時,也自然地形成了平輿縣招商引資的一個招牌。
文化廣場聞名了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個缺少文化魅力的城市不是一個完美的城市。建設城市文化不是做形象工程,而是實實在在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和先進文化的成果。”2010年9月28日,“中國車輿文化之鄉”揭牌儀式在我縣奚仲公園隆重舉行,縣委書記劉汝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而今,漫步在平輿縣城,處處都能感受到我縣的文化建設氛圍。城東,有根據奚仲造車的故事,修建的怡馨園;城南,有根據許劭、許靖每月初點評天下大事的故事,修建的月旦評公園;城西,有根據太任教子的故事,修建的太任公園;城北,有根據歷史名人陳蕃的故事,修建的陳蕃公園。
平輿文化廣場建設的整體理念是‘圍繞平輿的歷史文化,充分進行挖掘、弘揚、開發和利用’。”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縣文聯原主席、知名文化人士張體龍告訴記者,這個理念是劉汝生書記對平輿著力打造文化軟實力時提出的。
張體龍說,平輿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地下沒有礦藏,地上沒有資源,要想改變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品位,只好從歷史文化上找突破口。2008年,我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車輿文化之鄉”,這給平輿人一個啟發。
“圍繞車輿之鄉,挖掘四大文化板塊,這是平輿打造文化名片所做的第一步。”張體龍告訴記者,平輿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積淀厚重。近年來,平輿縣加快了對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傳承推廣,以文化廣場群體為載體,使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登上了“大雅之堂”。而文化廣場建設,也成了平輿縣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目前,我縣共有8個文化廣場,除平輿縣文化藝術中心(廣場)外,其他7個分別是輿新廣場、計生廣場、怡馨園、陳蕃公園、太任公園、奚仲公園、萬和游園。
奚仲公園說“車輿”
奚仲公園是記者在平輿采訪文化廣場建設的第一站。它位于縣城西區,緊鄰駐新公路,“奚仲公園”的四字招牌就豎立在路邊,遠遠望去煞是醒目。3月31日下午,記者一行趕到奚仲公園時,恰值一名姓呂的工作人員正在向游人講解該園的建造過程。
“該園占地368畝,總投資2800萬元,于2007年12月開工建設,2009年底開園。”該工作人員說,奚仲公園為平輿人提供了一個高雅舒適的休閑場所,也為省級園林縣城增添了一處美景。據了解,目前,該園由7個功能區、29個景點組成。有占地18畝,內設音樂噴泉、水幕電影的月亮湖;有供兒童游樂的大腳丫樂園和供文人雅士觀賞字畫的翰墨苑;還有中央美術學院的樓家本教授設計制作,體現“車輿文化”的雕塑等。
“奚仲公園的主題是‘車輿文化’,該園三個入口的雕塑便是最好的體現。”據張體龍介紹,奚仲公園南、北、東三個入口的雕塑是由中國神話學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樓家本設計制作的。張體龍說,奚仲公園得名于奚仲——中國造車的鼻祖。相傳奚仲是大禹的屬下,見大禹治水很辛苦,便按照老祖宗黃帝造車的車型發明了一種能搬運重物的車,叫“太平車”,類似于現在的架子車。奚仲的兒子吉光根據以前馴養家雞的方法,成功馴服了馬,他便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利用馬來拉車的人。
大禹在有了車和馬的情況下成功治愈了水患,奚仲也因造車有功被封為“車正”。后來,奚仲的后人任成因得罪了當朝的帝王被迫遷徙到平輿(古稱摯地),他便利用這里的優質槐木對車進行了改造,造出了一種叫做“輿”的車輛。由于平輿地處平原,該車故而又被稱為“平輿”,并沿用至今。“平輿被稱為‘車’的故鄉,奚仲公園的建設成了‘車輿文化’的載體。”張體龍說,奚仲公園在展現了平輿厚重的歷史文化,給居民提供娛樂休閑場所的同時,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中華胎教始太任
傳說,太任為殷朝時期摯地首領任成的女兒,由于她小時候家教嚴格,又加上她天生美麗端莊、聰慧善良,很早就芳名遠揚。后來,太任成為周季力王的妻子,在她懷周文王的時候,“目不識惡色,耳不聞淫聲,口不出傲言”,以胎教子,成為中國第一位重視胎教的偉大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