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緱氏山:仙人遺跡未曾空

2013/6/24 9:06:15 點擊數: 【字體:


緱氏山:仙人遺跡未曾空

升仙太子碑(資料圖片)

緱氏山:仙人遺跡未曾空

緱氏山雪景

緱氏山:仙人遺跡未曾空

乾隆御碑
 
     緱(gōu)氏山,又稱緱山、緱嶺,位于今偃師市府店鎮南,是一座看上去并不高的小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緱氏山可是大有來歷的:相傳西王母曾在這里修道,周靈王太子晉也從這里駕鶴升仙。所以,自古以來,它就是一座冒著仙氣的道教名山。如今,一代女皇武則天手書的升仙太子碑仍矗立其上,仿佛在為后來者指引仙人飛升的方向。

    上周四中午,我獨自來謁緱氏山時,雪一直在下。站在山巔,四顧茫茫,萬籟俱寂,頓時感覺紅塵很遠,仙境很近——有時,仙境就是一種心境。

    太子晉升仙

    緱氏山的傳說,離不開兩位神仙:一是西王母,一是太子晉。

    一般人可能對西王母的印象并不好,覺得她有點兒兇。可不,就是她劃了一道銀河,生生拆散牛郎織女,使他們相思成災,也只能隔河相望。不過想想,這也怪不得她。《山海經》中說了,嫁給玉皇大帝之前,西王母本是“豹尾虎齒”的兇神惡煞,后經多年修煉才有了絕世容顏,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她的脾氣難免還有些暴躁。

    那么,她修煉的地方在哪里呢?宋代《太平廣記》記載,緱氏山就是西王母“修道之故地”。正是因為西王母姓緱,這座山才得名緱氏山,簡稱緱山。

    西王母修煉后走了不知多少年,周靈王的太子晉來了。

    漢代劉向在《列仙傳》中稱,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他在伊洛之間漫游時,曾隨仙人浮丘公修煉,在嵩山一住30多年。后來,他托人捎信:“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七月七日到了,其家人趕到緱氏山,遠遠望見他在那里騎著白鶴,“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竟駕鶴升仙了。人們奔走相告,太子晉的故事遂成了修道成仙的典范。

    關于神仙的記載,多數時候,我們會覺得有些荒誕不經。那么,真實的太子晉又是怎樣一個人物呢?史書記載,他大約生于公元前565年,是周靈王姬泄心的太子,姓姬名晉,字子喬,世稱太子晉。太子晉自幼聰明,德才兼備,深受靈王寵愛。他是周王室中興的希望,15歲便開始輔政。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暴漲,王宮(今王城公園一帶)危在旦夕。靈王心憂如焚,決定堵水以保王宮。太子晉極力諫阻,稱這樣會危害百姓,應師法大禹以疏治水,并施以德政。靈王見兒子竟敢教訓自己,惱羞成怒,將太子晉廢為庶人,致使其抑郁而終,年僅17歲。

    靈王痛悔不已,將愛子葬在緱氏山上,不久自己也死了。老百姓感念太子晉,不愿接受他死去的事實,便加入一些想象,產生了太子晉在緱氏山駕鶴升仙的傳說。后來稱人去世為駕鶴西游,即由此而來。

    武則天書碑

    太子晉升仙的故事,也許從他抑郁而終的那一天就開始流傳了。比他晚出生約200年的楚國大夫屈原被放逐后十分悲憤,就在《楚辭·遠游》中稱要跟從他這位神仙到天庭游玩。

    西漢時,漢武帝一心想長生不老,曾打著到嵩山封禪的旗號來緱氏山求仙;歷代到此修行的人更是數不勝數。與緱氏山“情誼”最深的歷史名人,當數唐朝女皇武則天了。

    據偃師過去的縣志記載,公元671年,武則天隨唐高宗李治封禪嵩山時途經緱氏山,夜晚宿于永慶寺。明月當空,她由太子晉聯想到自己葬在這里的長子李弘,不由得百感交集,揮筆寫下《宿永慶寺》一詩:“秋風寂寞秋云輕,緱氏山頭月正明。帝子西飛仙馭遠,不知何處夜吹笙。”

    轉眼到了公元699年,76歲的武則天早已成為執掌天下的女皇。當時內憂外患都已剪除,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她的心情很好,為自己的文治武功深感驕傲。二月初四,她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宿于緱氏山升仙太子廟,觸景生情,洋洋灑灑地撰寫了2000多字的升仙太子碑文,并親為書丹,令鐫于貞石。

    “驂鸞馭鳳,升八景而戲仙庭;駕月乘云,驅百靈而朝上帝。玄都迥辟,玉京為不死之鄉;紫府旁開,金闕乃長生之地……”碑文看上去是在描寫奇幻多姿的神仙世界,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女皇是在借機為自己歌功頌德。

    當然,她治理出了一個太平盛世,可以適當地夸耀一下。何況她的書法很好,一不留神,還給這里留下了一件“鎮山之寶”。

    雪中謁仙山

    從歷代留下的詩文來看,不少人對緱氏山的月夜情有獨鐘。如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一次科考,甚至出了《緱山月夜聞子晉吹笙詩》的題目。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題目真是太偏了,明擺著是欺負外地人。不過,緱氏山的知名度夠高,全國的舉子們對此還真不憷,該科進士及第33人,其中就有26歲風華正茂的杜牧。

    我沒有領略過緱氏山的月夜,但并不覺得遺憾,因為見到了緱氏山的雪,這景色想來比起月夜也并不遜色。上周四中午,我從洛陽新區出發,走洛偃快速通道再轉207國道,行車30多公里后到了府店鎮府南村,緱氏山就在這里。雖然山不高,路不陡,但因冰雪導致車輪打滑,我決定下車步行,走了10多分鐘,就到了山頂。

    山頂是個平臺,面積不大。中間有個院子,里面重點保護的就是武則天撰文并書丹的升仙太子碑。我走近些,但隔著圍墻,只能依稀看到以飛白書就的“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大字。此碑高近7米,上面還有初唐著名書法家鐘紹京等人的題字,堪稱書法藝術珍品,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

    相比之下,圍墻外的宋代、清代古碑,享受的待遇就差多了。它們矗立在荒煙蔓草中,帶著深深的孤寂,仿佛只是升仙太子碑的侍衛。然而我上前細看,北邊那座清碑竟是乾隆御碑。公元1750年,乾隆“南幸嵩洛”,九月二十九日到了緱氏山,興致勃勃地在此題了歌頌盛世的《登緱山極目》詩,并鐫刻于石上,后來就成了唐碑的陪襯。碑碣北邊不遠處有蓄水池和一座緱山天文臺,看上去似已廢棄。

    雪下得越來越大,天地蒼茫一片,四周十分寂靜。我聽著簌簌的落雪聲,不知過了多久,時間仿佛已經凝固。所謂仙境,也就是這樣纖塵不染的世界吧?我出神地想象著太子晉飛升的景象,突然聽到耳邊傳來兩聲清脆的鳥鳴,抬頭一看,原來一只喜鵲在墻頭沖我打招呼。再看地上,我的腳印旁邊,清晰地印著一串“個”字,看來它也是剛到這里。

    作別喜鵲,我轉身下山,對太子晉的懷想仍在繼續。相傳他被廢黜后,不能稱太子了,但還是王室成員,便改叫王子晉或王子喬,緱氏山也因此成了王姓的發源地之一。詩仙李白說:“吾愛王子晉,得道伊洛濱。”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孟津人王鐸在《緱嶺》一詩中稱:“少室石崖嶺上通,仙人遺跡未曾空。”我也覺得,太子晉的仙跡仍在,他與緱氏山的故事,還會繼續流傳下去。(原標題:緱氏山:仙人遺跡未曾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12-12-20 作者:張廣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