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谷塢 塢高谷深柏蒼蒼 十三棍僧救唐王
2013/6/24 15:45: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電影《少林寺》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大戰,李世民戰敗后向南敗退,途中又遇強敵阻攔,萬分危急關頭,幸得13名持棍和尚相助才反敗為勝。
這個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就發生在偃師緱氏鎮的柏谷塢村。
松柏曾蒼蒼,河水曾湯湯
柏谷塢村位于緱氏鎮東4公里的馬澗河畔。這里溝壑縱橫、丘陵起伏。據傳,村東山溝中曾經長滿松柏,故名“柏谷”。又傳村中古時有碼頭,來往船只常在此停泊,稱為“塢”。村名就由這兩個稱呼合并而來。
《詩經·商頌·殷武》記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柏谷塢正處于景山南麓,“丸丸”意為樹木茂盛之狀,古時這里植被的茂密程度可見一斑。
此地能稱為“塢”,則因于那條自南而北滾滾流去的馬澗河。據史料記載,從東晉末年到五代時期的600多年間,柏谷塢和偃師山化鄉的孫家灣,一直是洛陽的兩個重要內河港埠。
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偃師縣志》上,有一張表現當時柏谷塢航運發達的插圖。圖上柏谷深邃狹窄,兩邊壁立千仞,河床寬闊,河水湯湯,一持篙的艄公撐船在浪濤中奮力前行。
如今走進柏谷塢,已看不到參天的松柏和湯湯的河水。現在的谷寬了不少,谷里是一條平整的水泥路,自景山而下,直通谷底的村里。昔日的河床中間,也已變成了空曠的田野,真是滄海桑田。
棍僧救唐王,威名天下傳
在《史記》、《宋書》、《偃師縣志》等多本古籍中,都能找到很多有關柏谷塢的描寫。由于地勢險要,又屬交通要隘,此處歷代曾多次燃起戰火。在眾多戰亂紛爭中,也許最有名的要數“十三棍僧救唐王”了。
撥開影視作品的演繹云霧,讓我們還原這個歷史事件的真相: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把柏谷塢周圍的100頃地賜給了少林寺。后來,王世充在洛陽擁兵稱帝,并派自己的侄子王仁則等屯兵柏谷塢。少林寺的地產被他們占了不少,在附近居住的和尚的吃穿就成了問題。
王世充的野心還遠不止此,他“窺覦法境”、“將圖梵宮”,妄圖把少林寺整個吞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遣秦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進逼東都。王世充乞援于夏主竇建德。竇建德率軍十余萬來援,與李世民的部隊相遇于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
正是兩軍對壘、激戰之時,對王世充的野心容忍許久的少林寺和尚,趁機幫助李世民打敗了王世充。據史書記載,那一年的四月二十七日,少林寺的13名和尚,在王仁則一下屬的配合下,里應外合,生擒王仁則,并將其送給了李世民。
后來,李世民面南登基、黃袍加身。為報當年相助之恩,李世民賜少林寺40頃良田、水碾一具,重獎了這13名和尚,還御筆親書了《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碑》為證。
從此,少林武功的威名和扶弱懲強的俠義,便天下皆知了。 (原標題:柏谷塢 塢高谷深柏蒼蒼 十三棍僧救唐王)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日報 2011-05-09 作者: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