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河南葡萄酒的代表,民權牌葡萄酒曾經是一個時代的象征,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它的輝煌和落寞,都牽動著幾代人對它的惦念。05年九鼎集團以新的姿態接收了這個早已風華不再的品牌,四年的堅持和守候使使民權牌回歸主流品牌行列。對此,九鼎曾說重振民權牌是一種責任。“民權九鼎今后會如何?”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走訪了民權九鼎的掌門人朱和平。
初冬的早晨,寒意襲人,我們一早就趕到了民權九鼎葡萄酒廠,只見大門的左邊赫然寫著:“民權九鼎,一言九鼎”。與多數知名企業門面的奢華相比,民權的門庭略顯簡單,卻也簡潔。
在門衛的指引下,我們走進了朱和平的辦公室,眼前一位朝氣蓬勃的男子端坐在簡樸卻很整潔的辦公桌前。因為之前多次在報刊上見過朱總的照片,于是我們一眼就認出,眼前的這位身著運動裝的人便是我們要采訪的對象,只是本人比之前的照片更顯年輕罷了。
朱總很隨和的把我們引入套間,在陣陣的茶香中,我們開始了民權之旅。
站在廢墟上仰望星空
從1958年民權葡萄酒廠建廠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民權葡萄酒廠在黃河故道四大葡萄產區(包括河南的蘭考、民權,安徽的蕭縣以及蘇北的部分地區)中一直處于佼佼者的位置。在中國葡萄酒行業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企業。
“想活九十九,常飲民權葡萄酒。”提起民權葡萄酒,曾經,當地人的自豪溢于言表。對于因葡萄酒而出名的河南省民權縣來說,葡萄酒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稅收和知名度,它已經成了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用一位老工人的話說:“不做葡萄酒,干嗎?”
然而,這一切都在慢慢的改變著。
“民權葡萄酒的沒落,并非是因為失去了所謂的長城品牌,而是經營意識不夠,經營思路有問題。”朱和平在談到民權發展的歷史時若有所思的告訴我們,“在九十年代之前,民權葡萄酒廠和全國的其他酒廠一樣,生產的全是半汁甜酒,當時沒有引入國際標準,按照早期葡萄酒的文化,中國人也并不知道葡萄酒到底是什么,按現在的標準,我們國家當時生產的葡萄酒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三精一水”的甜酒。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葡萄酒消費的格局發生了質的變化,干紅、干白以不可逆轉的取代加糖的甜酒,但是當時民權葡萄酒廠陶醉于每年3-5千萬的甜酒市場份額,在干型酒的市場推廣上執行不力,沒有及時跟上產業升級的步伐,不但喪失了市場主導品牌的地位,同時還因為當眾多小廠對民權品牌的蠶食,使得民權牌在甜型酒的市場份額上逐漸萎縮。”
對比行業內的其他企業,張裕1988年的前后幾年,也曾經歷了葡萄酒市場變化的陣痛。但是張裕能夠迅速的把握市場的動態,及時轉產,與國際接軌。緊隨而至,以威龍的橡木桶開啟了“概念酒”時代;張裕與卡斯特合作,使得中國葡萄酒國際化,消費市場逐步提高。
“民權在這時還沒有發現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甚至到今天有些人還糾結在‘長城’品牌得失的問題上,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對產業轉型的趨勢沒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朱總惋惜的說,“錯過了產業格局的升級換代先機,民權牌葡萄酒與一線品牌的差距越來越大”。
要說民權在九十年代失去了轉化經營思路的機遇,那么與香港五豐行的失臂,可以說是對民權的又一次重創。
1997年9月1日,香港五豐行有限公司斥資6453萬元,注入處于困境中的民權葡萄酒廠,聯合成立了民權五豐葡萄酒有限公司,然而事與愿違,“五豐行”輕施橄欖,并沒有使已經垂暮的酒廠二度回春。
“可以說五豐行的介入是民權重新崛起的最大的希望,合資后的民權五豐葡萄酒有限公司是當時葡萄酒行業中資本最大實力的企業,但是這么好的機會因為各種原因都沒有把握好,真的是民權牌的悲哀。”朱和平講述著民權的第二次重創。
“2000年到2006年這幾年里,眾多當地企業肆意侵害民權品牌,肆意制售假酒,直至07年初央視對民權縣葡萄酒制假企業的曝光,連帶民權品牌遭受空前的浩劫。”朱和平接著說道。
八十年代前并不是一個以品牌取勝的年代,而到了九十年代,品牌營銷對于一個產品而言往往是關乎生死。
05年3月,民權五豐宣告破產,九鼎斥資3400萬接手了民權。
從商標之爭使“長城”易主,到香港五豐無奈拂袖而去,聞名遐邇的民權葡萄酒經歷了太多的曲折與教訓。
浸在希望里承擔責任
09年10月的全國糖煙酒會上,我們清楚的看到,在葡萄酒展區中,洋酒多于國酒,充斥著葡萄酒市場。這種現象對于我們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葡萄酒人來講是不可小覷的。本來自己還未扎穩根,洋酒卻以無可比擬的優勢前來分羹,競爭再次升級.
“中國葡萄酒市場以張裕成功地為卡斯特做成嫁衣為轉折點,國外葡萄酒迅速進入中國市場;當下的現象是:媒體爭當宣傳洋酒的先鋒;資本急著充當洋酒的買辦,有些地區形成了非國外葡萄酒不喝的局面。我們的機會在哪里?”朱和平認真地分析著當前的形勢。
顯然對于眼前的朱和平來講,經營理念和思路已不再是阻礙民權發展的鴻溝,但是就像朱總所說,民權已是廢墟,國際競爭力度不斷加大。九鼎接手民權,事隔多年還在堅持,那么究竟是為了什么?
朱和平告訴我們:“之所以這么堅持,我們有兩點原因。首先就是對于民權50年歷史的敬重,其次是對河南廣大民眾希望重振民權葡萄酒品牌的責任感”。
民權是莊子故里,民權葡萄酒廠從1958年建立到如今已有50年的歷史。這一切都積淀著深厚的文化。用朱總的話來講,“民權葡萄酒是中國葡萄酒早期消費的普及者,早期葡萄酒文化的首教育者,長城品牌的締造者,雖然經歷了各種挫折,民權牌的發展還是有其獨有的品牌基礎的”。
九鼎接收民權牌后的幾年來,先后開展了品牌鼎新工程等等一系列活動,在品牌重建和產品革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2007年5月年民權牌半干白葡萄酒在瑞士評酒會金獎空缺的情況下獲得銀獎;同年兩款干紅葡萄酒在法國國際葡萄酒烈酒評酒會上分獲金、銀獎;2009年9民權牌1958干紅葡萄酒榮獲全國農產品博覽會金獎,同月民權牌又一款干紅葡萄酒在煙臺國際葡萄酒評酒會上獲得金獎。九鼎在民權品牌上的潛心投入,得到了行業內和消費者的同,市場正在逐漸恢復。
“我們堅持還基于一個希望。對本土品牌的保護和信賴,到一定時期會回歸,從營銷學的角度講可能沒有意義,但是我們就基于此。我包括我們集團的老總,喝的第一瓶葡萄酒就是民權,那是在物品匱乏年代的一種記憶,一種對于味覺的甜甜的記憶,是深厚的感情的延續。堅持把它做下來,是對這種記憶的升華。”
立足河南市場 守望民權涅磐
民權眼下的困難是什么?民權在以后的道路上又該何去何從?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關注的問題。民權的發展時刻牽動著很多人的心。
迎機遇求發展現如今已成為民權人的主題。民權葡萄酒廠從‘長城’易主一路下跌,再到香港五豐行染指敗走,其根本一點就是管理上的失誤與觀念上的落伍,對于九鼎的介入,朱和平也深知,觀念的轉變與文化的崛起是重中之重。
眼下葡萄酒行業并非只是單純的國酒之間的競爭,更重要的是與車外葡萄酒品牌之間的競爭,那么品質尤為重要。我們都知道,葡萄酒產品的品質除了良好的生產線和制酒工藝,最關鍵的就是對于原料“葡萄”品質的把握。
黃河故道的民權葡萄產區在八十年代以前有著輝煌的一頁,而如今,隨著葡萄酒產業的升級,黃河故道產區葡萄酒地的升級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項艱巨工程。
“我們當前的工作就是要進行品牌重建和保護,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產品形象。以開闊的心態和視野,融合各種優勢資源,實現民權牌葡萄酒品牌的裂變,今后幾年是中國葡萄酒市場格局深變化的時期,也是高速增長的時期。我們必須時刻貼近市場的變化,在變化中謀求民權應有的地位”。朱總胸有成竹地向我們介紹著民權明天的發展計劃,“立足河南,鞏固河南第一品牌,是我們的第一步目標。現在要談跟國外品牌正面競爭是不現實的,我們寄希望于中部崛起的契機,河南省是消費市場很大,做好河南市場對民權牌的重新崛起意義重大。(原標題:民權葡萄酒涅磐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