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葡萄酒需要重生
2013/3/12 14:48:0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久負盛名的民權葡萄酒正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劫難。離現在最近的一個事實是:經歷過“央視曝光風波”,在地方政府的嚴格治理下,一個個小酒廠或關閉,或外遷,整個民權縣留下了大量了無生氣的工業廢墟;而作為“正規合法”的民權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則在默默承受“后曝光時代”所帶來的市場偏見。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幾乎是在一種“被迫、無奈”的狀態之中,民權寶玉葡萄酒業有限公司悄悄入駐三九集團蘭考葡萄酒業有限公司。
“在民權呆不下去了。打民權的牌子,市場上又不認,它只能跑到外地生產。”對寶玉葡萄酒的外遷,民權當地的一位知情人士這樣對記者說。
今年下半年以來,民權當地或外遷、或關閉的葡萄酒廠并不止寶玉葡萄酒一家。記者了解到,由于地方政府“抓得嚴,查處得厲害”,且民權葡萄酒在市場上的信譽一落千丈,目前,民權當地還處于正常生產經營的葡萄酒企業只剩下五六家--而僅僅是在半年前,在民權葡萄酒協會登記在冊的企業共有近30家,其他作坊性質的小酒廠更是數不勝數。
事情的肇始其實很簡單:今年2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每周質量報告》曝光河南省民權縣6家葡萄酒生產企業違反國家標準,用水和酒精、糖精、香精等添加劑勾兌所謂的100%原汁葡萄酒。4月28日,河南省質監局就該事件作出回應,宣布已將有關廠家的生產線拆除和搗毀。一時之間,全國聞“民權”二字色變,民權縣出產的葡萄酒成了“三精一水”假葡萄酒的代名詞。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當地已經改過制的龍頭企業民權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生產的“民權牌”葡萄酒,同樣遭受了在全國各地下架和退貨的命運,其過去所做的大量工作“瞬間付諸東流”。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民權縣葡萄酒年產量達2.29萬千升,銷售收入4.27億元,分別居全國第五位和第四位。但今年年初的重創過后,該產業群的風光從此不再,民權葡萄酒的“品牌效應”遭到摧毀。因而,河南省酒業協會的一位負責人不無惋惜地說:“這不僅是一個企業的災難,更是一個產業的災難。”
“傍名牌”禍起蕭墻
毫無疑問,民權縣葡萄酒產業的歷史是由原民權葡萄酒廠(民權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的前身)“開篇”的。1993年8月,風靡全國的“長城”牌商標無奈之下易主河北沙城,民權縣遂重新注冊“民權”商標,供民權葡萄酒廠使用。
其后10余年間,國有性質的民權葡萄酒廠幾經重組改制,但經營狀況一直未見有太大的起色。在此過程中,一些員工出走后,借助本地的原料、人才資源以及原酒廠的科研、營銷通道,紛紛辦起規模不等的中小葡萄酒廠。
這些酒廠,除了質量上“不太講究”,還普遍打起了“傍名牌”的擦邊球:從注冊商標、產品外觀設計到公司名稱,肆無忌憚套用“中糧長城”、“華夏長城”、“百年長城”、“民權長城”等字樣,甚至,連民權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的“民權”品牌也難逃“李鬼”的糾纏,“新民權”、“金民權”等堂而皇之,很長一段時期,市場上無法分辨出“民權”牌到底該為哪家酒廠所享用,也無法分辨出哪種酒是正宗的“民權”牌葡萄酒。
對此,民權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在一份呈送給商丘市政府的報告中寫道: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民權牌葡萄酒步入衰落,但民權葡萄酒廠這個年邁的母親,卻以她并不豐富的乳汁,繁衍并哺育了全縣30多家‘不孝之子’(毫不夸張地說,全縣幾乎所有的廠,走的都是甜酒仿‘民權’、干酒仿‘長城’道路)。
“曾幾何時,他們既不珍惜民權牌的來之不易,也不感恩民權牌帶給他們的原始積累,反而肆意糟蹋民權牌的尊嚴,個個以正宗民權牌形象自居。他們利用人們對‘民權縣葡萄酒’與‘民權牌葡萄酒’及簡稱‘民權葡萄酒’的模糊認識,有意混淆‘民權葡萄酒’與‘民權縣葡萄酒’這一概念,產品以次充好,‘三精一水’、等等不一而足,嚴重破壞了民權葡萄酒在國人心中的形象。隨著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道》的質量曝光,民權縣葡萄酒在市場上形象一落千丈,連累民權牌葡萄酒也走進了歷史的最低谷。
“在事后的總結和思考中,有些人至今還在為那些種下罪孽的民權縣葡萄酒企業的所謂損失而大呼可惜,追問誰在幕后操縱曝光事件者有之,為之賭咒發誓證明其一時疏忽者有之。可是,有多少人去指責他們不但自作自受,還連累了整個產區,可謂罪深孽重;又有多少人意識到只有民權縣政府和民權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在為這場無妄的災難買單?而這一單付出的成本又有多么沉重?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挽回?”
太多的憤懣,讓民權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感到“無法自持”。也難怪,自2005年7月浙江九鼎集團對民權葡萄酒廠實施整體收購以來,該公司已投入巨額資金制定了民權牌葡萄酒重新崛起的“鼎新工程”,“力求通過抓質量、樹品牌,開拓新思路,開發新產品,塑造新形象,用優質的真正好喝的葡萄酒,搶占中國葡萄酒新一輪的制高點”,但在此當口,一場由“小螞蟻們”引起的風暴摧毀了它的“美夢”。
該反思的不該只是“螞蟻們”
對于“傍名牌”、“挖墻腳”和“背靠大樹好乘涼”,民權一位負責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領導曾放言:民權葡萄酒“傍名牌”雖然不合法,卻合乎情理。“全國有三四百家仿‘長城’的企業,我們民權才有幾家?民權闖了40年的牌子,被人家無情地拿走了,我們心有不甘。”這種看法,也被他援引到對“民權牌”商標的“資源共享”上。
據了解,2002年民權縣為了試圖重振民權葡萄酒廠雄風,曾針對小企業對大企業的沖擊采取過一次專項整治活動,“成立打假辦,維護民權葡萄酒廠的合法市場利益,處罰并規范了一些小酒廠的行為”,但這股風刮過去也就刮過去了。
“有些領導認為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百花齊放’,這有助于整個葡萄酒產業群發展壯大,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由于一些職能部門對中小葡萄酒企業進行無原則支持,一定程度上變成了‘縱容’和地方保護主義,最終搞得越來越亂,無法收場。”商丘當地的一位市場人士對記者說。
痛定思痛,“曝光風暴”過后的民權縣政府,又一次認識到了“規范市場”的重要性。記者了解到,當地除了繼續查處制假售假者的不法行為之外,還在逐步加強對民權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力爭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這樣做,其實已有前車之鑒。2002年12月,同樣是中央電視臺的《每周質量報告》,曝光了通化4家葡萄酒企業違法勾兌所謂的山葡萄酒內幕,引發通化葡萄酒產業的全面危機,促使當地企業在一系列的整頓規范中重新“洗牌”,并逐漸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這個冬天,民權葡萄酒企業有點熱!(原標題:民權葡萄酒需要重生)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食品商務網 原文時間: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