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人員在給太空水稻秧苗打生物制劑農藥——苦皮藤素
帶著對“中國第一米”的敬意和好奇,記者近日來到了原陽大米的故鄉。在原陽縣農科所我們見到了所長李興啟。幾句寒暄后,這個曾經幾度為原陽大米奔走呼號,向國人證明原陽大米的品質絲毫不遜于日本“天價米”的老人,便迫不及待地向我們介紹起他心愛的寶貝,以及那些改變了原陽大米發展進程的往事。
市場之路:小包裝推動大產業
提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原陽農民的賣稻難問題,李興啟印象深刻。“冬天里,農民們集結在農科所的大院里等著賣稻,有時需等上一整夜。”而他們苦等之后盼到的也只不過是每斤大米0.37元的收購價。
1991年,原陽縣農科所稻米研究中心成立,這實質上是省內第一家精米廠。此后,小包裝的精米便以每年200萬斤到300萬斤的產量向省內外輸出,而每斤1.2元的價格足以使農民們歡欣鼓舞。
在價格的刺激下,原陽大米迅速刮起了“小包裝”的旋風。原陽附近縣區種植的大米,也時興起了小包裝,袋上打著“原陽大米”的字樣堂而皇之地進入市場。雖然因為入行門檻相當低,眾多小加工廠冒充“原陽大米”一度影響了原陽大米的形象,但不可否認的是,原陽大米從“小包裝”開始逐漸在全國叫響。
2006年,原陽縣農科所生產加工的第一批3150件63噸“黃金晴”出口到了加拿大。然而,與外商談妥的價格令人聽起來有些傷感:品質已經毋庸置疑的原陽米出口價僅為每公斤4元,與中國進口日本的“天價米”比較,相差甚遠。
原陽大米的市場化之路,任重道遠。
提升品質:一心做最好的大米
我省境內沿黃河一帶曾經是“荒瘠之地”,直到1968年沿黃稻改時,原陽境內才開始大范圍種稻。令人們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這里背河低洼的鹽堿地里會種出品質很好的大米!李興啟解釋說,pH值7.5~8,洼地灌水方便,黃河水礦物質沉淀,吃水層豐富,涵水、蓄水功能強大,這些因素決定了這里產的大米品質非常好。
1984年農業體制改革,大部分縣級農科所都被撤銷,原陽縣農科所由于承擔著稻米研發的重要任務而被保留了下來,成為豫北地區唯一的縣級農業科研單位。引種、選種、育種、品種凈化是農科所工作進程中不變的主題,在這樣的過程中,華粳2號、6811、豫粳6號、黃金晴分別成為不同階段保留下來的幾個優勢品種。一心致力于提升原陽米整體品質的李興啟,更傾心于品質最好的黃金晴。“原陽米從一開始就是以品質征服人的,我們有了較好的大米,還要做最好的大米。”年近六旬的李興啟躊躇滿志。
近幾年,以“太空米”為標志的新一輪品種提升在原陽縣農科所的帶頭下開始“亮劍”, 2003年,原陽縣農科所選育的4個優質水稻新品系原粳一號、原粳二號、原粳三號、原粳四號搭載科學試驗衛星飛上了太空;同年,搭載衛星的40克共1128粒水稻種子,在太空遨游18天后順利返回地面。對這批珍貴的種子進行精心遴選和定向培育之后,原陽縣農科所在2007年成功推出原陽太空營養米“黃蕊一號”。經中國農業部質量檢測中心檢測,該太空營養米的營養價值遠遠高于日本天價大米。去年9月25日,原陽縣又讓23克水稻種子同“神七”的航天員英雄們一同遨游了太空。
提起太空米種植管理的嚴格和復雜程度,李興啟端起他桌子上的一個量杯,告訴記者:“這是太空米使用的生物制劑農藥——苦皮藤素,可以不夸張地說,人喝下去都沒有問題,種出來的水稻當然沒有任何殘留和污染。”
未來藍圖:高科技開啟新天地
在原陽農科所周圍,200畝左右的土地上種植著科技工作者們辛勤培育的太空水稻秧苗,而在海南建立的繁育基地,已將去年遨游太空的23克水稻種子成功繁育出了第一代,目前第二代秧苗已經移栽到了大田,長勢良好。據了解,今年原陽縣已將太空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000畝,畝產有望達到500公斤,年產“太空營養米”——“粳米博士”35萬公斤。
2007年,日本進口的“天價米”開始登陸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每公斤99元卻依然受到熱烈追捧。現在,售價為每公斤30元的原陽太空米,每個包裝盒上都印著一份和日本“天價米”營養成分的對照表——原陽大米有叫板日本米的底氣。
太空米培育的成果令人欣慰,與此同時,管理復雜、品質頂尖的太空米與管理相對簡單的普通米之間在較勁。李興啟認為,決定原陽大米走向何方的“金鑰匙”是種植、收獲的機械化,農民省去了大量初級勞動后,才能有工夫進行精細、深入的管理。
乘著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原陽大米曾屢次“上天”;在海南科技工作站和新鄉航天育種科技苑內,它將帶著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再次“入地”。高科技主導的這“一上一下”,代表著原陽人向實現品牌的高端化又邁進了一步。在原陽大米的未來藍圖中,現代科學無疑會幫助這個老品牌開啟一片“新天地”!( 馬丙宇 岳修科)(原標題:原陽大米的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