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能出國工作賺洋人的錢,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而沒有文憑沒有學歷的農民被洋人請去“高薪供養起來”,更是件了不得的事。現在,泌陽就有一幫這樣的農民,在國外做起了“教頭”,有的甚至當上了“老板”,而讓他們風光無限的竟是小小的香菇。泌陽農民背靠香菇,演繹了一出出的財富傳奇。
泌陽菇農海外搶手
“他們的飛機轟鳴起飛的時候,我感到太自豪了,咱們中國農民也有牛的這一天。給洋人當師傅,痛快!”4月18日,當記者在駐馬店市泌陽縣采訪時,提及前不久才將自己的幾個徒弟送到國外當洋“教頭”,泰山廟鄉大喬莊村農民賈長林,興奮地說個不停,臉上寫滿了自豪。
賈長林是土生土長的泌陽農民,沒有學歷,靠著香菇,不但著書立說,寫下了《小棚大袋立體花菇栽培技術》,還親手把十幾個農民徒弟送到了國外,當起了洋人的師傅,教洋人栽培香菇。想像著洋人在中國農民面前師傅長師傅短的叫,他又怎能不高興?
“咱泌陽的菇農在韓國可是稀罕得很,經我手送去的有兩批,按合同第一批去的人早就到期了,可人家就不讓走,硬是把他們留了下來,又續簽了3個月的簽證。生活條件嘛,那還用說,住的是‘三星級’,服裝是‘量身’,上下班專車接送,不懂韓語不要緊,那邊配專職翻譯,就這樣每人月薪還4000元。”賈長林炫耀起了他的農民徒弟的國外生活。
泌陽縣總工會主席龐長河,負責全縣的勞務輸出。他的感觸更深,“這些年泌陽把香菇種植作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來抓,靠‘泌陽模式’ 培養的香菇,深受國際專家好評,打出了國際名聲,一些國家已經不滿足單單進口中國泌陽的香菇了,要把泌陽種植香菇的農民請去,教他們技術。”
龐長河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泌陽已分三批向韓國輸出了130名香菇種植能手,賈長林所在的村子就去了20名。
香菇第一人加拿大成就大業
泌陽菇農牛氣十足,完全是因為一個泌陽農民之前推翻了香菇栽培教科書上的一條定律。
這個農民叫祁建勛,他推翻了教科書上的“由于天氣寒冷,袋料香菇種植不能過長江”的定律,把不能過長江種植的香菇移到了長江以北300公里的河南泌陽。
泌陽縣是河南貧困縣之一,地處淺山丘陵區,卻有著豐富的秸稈、灌木等菇業原料資源。
1986年,24歲的祁建勛從電視上看到種香菇是一個不錯的行業,便自發到福建學習栽培技術。回來后開始試驗如何栽培才能使香菇適應北方的寒冷氣候。多次失敗后,他終于成功了,最終創建了獨特的泌陽種植模式,改變了香菇種植的格局。
1996年,許多地方開出了誘人的條件,爭搶祁建勛。
當時的舞陽縣縣委書記給祁建勛承諾,要房子給房子,要職位給職位,家屬安排到縣里最好的單位,孩子安排到最好的學校,條件是只要他能到舞陽工作。
當時的魯山縣開會決定,以10萬元的年薪、縣食用菌辦公室主任的頭銜禮聘祁建勛。
當時的泌陽縣委書記聽到外地開出的條件后笑了:泌陽的金寶寶豈能讓別人挖走?最后縣里拍了板:破格提拔祁建勛為副科級干部,任縣食用菌辦公室主任、食用菌研究所所長,主管全縣的香菇推廣工作。
泌陽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的呂繼邦告訴記者,祁建勛現在已經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在當地發展菇業,聽說做得很大。
不做御用者單干變成大老板
一時間,泌陽香菇聲名鵲起,國外紛紛進口。
愛吃香菇的文萊國國王,幾次吃下來,就偏愛上了泌陽香菇。2000年,文萊國國王出高薪將泌陽一位香菇種植高手康先照聘請了去,后者成了國王的御用種植者。
“在文萊國的時候,康先照種植的香菇只供王宮食用,可風光了!國王給他配有專車、別墅和翻譯,每月在文萊國和中國間飛來飛去,一年能賺幾百萬,比我們這些上班的強多了。”和康先照交往已久的呂繼邦笑著說,語氣中帶著羨慕。
其實,康先照所謂的在文萊國種植香菇,并不是他親自去干活,而是運用自己的技術,去指導國王的工人種植,稱得上是高級師傅了。
這樣優越的條件,康先照并沒有指導多長時間。一年后,他辭了那份高薪工作,要利用自己學會的英語和摸透的國外行情,把家鄉的香菇販賣到國外。現在,康先照當起了老板,在國內外飛來飛去,把泌陽的香菇收購后,出口到歐美等國,開拓著國際市場。
“花菇第一村”種植大戶遍地
從大袋小棚立體栽培的“泌陽模式”到“泌陽花菇,世界一絕”;從“中國花菇第一村”的贊譽到2002年國際香菇會議在泌陽召開……香菇不但使菇農個人的命運發生了變化,也改變著這個內陸小縣的面貌。
泌陽的香菇種植以該縣泰山廟鄉小喬莊村最早,也最為有名,因此被譽為“中國花菇第一村”。
走進該村,只見道路整潔,樓房林立,整齊劃一,家家房前屋后香菇大棚一個挨著一個。走近棚前一看,白嫩嫩、肥嘟嘟的香菇層層疊疊,或仰或臥,令人頓生愛憐。
一位叫張秀蘭的中年婦女告訴記者,他們村家家戶戶種植的香菇都超過一萬袋,每戶每年光香菇收入都不下兩萬元,有些種植大戶能收入十幾萬元。
“我說這你可能不相信,不過你出門在街上走的時候注意看看街上跑的摩托,我們村家家都有摩托,就是到一里外辦個事也不會走著去。”也許是看到記者疑惑的眼神,張秀蘭出了個主意讓記者去核實。
事實上,記者一路在村里走來,看到來來往往全是騎摩托車的。
香菇產業鏈七億元年產值
呂繼邦則告訴記者,小喬莊村只是泌陽眾多種植香菇村莊的一個縮影,靠著香菇,泌陽農村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90年代,泌陽縣大力發展香菇產業,縣鄉村都成立了食用菌辦公室,專門負責技術指導,成立龍頭公司統一菌種生產、原料供應、資金調控、市場銷售、技術管理的,帶動千家萬戶掀起了香菇種植熱潮,涌現了祁建勛、康先照等一大批種植大戶和技術人才。
泌陽縣還出資2200萬元,建起了一個封閉式、建筑面積達2.54萬平方米、號稱全國第一的“中國泌陽香菇市場”。這個市場每天發往國內外干鮮香菇30多噸,最高時超過100噸,遠銷歐美、東南亞、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交易額突破百萬元,在銷售旺季,日交易額更是多達400萬元。香菇市場的興辦,不僅解決了菇農個體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同時也帶起了一大批香菇購銷隊伍和農民經紀人。據統計,泌陽現有10萬人的香菇銷售大軍。正是泌陽香菇種植、包裝、銷售一體化的經營,這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產品成為泌陽人開創致富道路的利器。
據介紹,泌陽縣每年種植香菇4000萬袋,黑木耳5000萬根,姬菇100萬袋,白靈菇200萬袋,發展專業村200多個,從業人員達30萬人,年創產值7億元以上。(線索提供
呂繼邦)
[相關鏈接]
“泌陽花菇甲天下”
由于泌陽所產的花菇(香菇的極品)朵圓、肉厚、質細、色白,被譽為世界珍品。在1999年召開的云南世博會上,被評為世界金獎。隨后,國際食用菌協會副主席張樹庭和中國食用菌協會執行會長孟凱考察泌陽香菇,分別揮毫題辭:“泌陽花菇,世界一絕”、“泌陽花菇甲天下”。
參觀香菇村后,有感于所見所聞,
張樹庭欣然寫詩一首,以表達內心激動之情:
如果去看看他們今天過的生活/回想他們過去多年過著的生活/聯想他們將來就要擁有的生活/這一切都因為一個小小的生物——香菇/他們的生活品質將永遠的改善了。
香菇栽培之泌陽模式
我國的香菇生產先后經歷了“上海模式”(木屑壓板法)、“古田模式”(菌筒栽培法),而祁建勛創立的大袋立體小棚種植香菇的“泌陽模式”,成功實現了南菇北移,被專家譽為中國香菇栽培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王向前)(原標題:小香菇風光泌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