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特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尋找鳳凰臺

2013/8/27 16:37:01 點擊數: 【字體:


尋找鳳凰臺
 
尋找鳳凰臺
 
鳳凰臺南花園小區,住滿了鳳凰臺村的老居民,告別了水鄉稻田的生活,他們逐漸成為城市人。

尋找鳳凰臺
 
龍鳳亭,雖然只建成9年,已經滿目滄桑,背后是近在咫尺的地產項目。
 
尋找鳳凰臺
 
名噪一時的鄭州八景之一“鳳臺荷香”如今只剩一個小小的土堆。

  順治年間,一個夏日的午后,鄭州生員張檉與友人一起到仆射陂賞荷,他與朋友們模仿古人的樣子,用荷葉制成碧筒杯,飲酒品茶。而在仆射陂的南岸有一個高大的土堆,稱之為鳳凰臺。

  一百余年后,乾隆年間的鄭州知州張鉞在他主修的《鄭州志》里,首次提出了“鄭州八景”的概念,仆射陂以及鳳凰臺一帶被列為八景之一,名“鳳臺荷香”。

  時間又過去了近三百年,仆射陂和“鳳臺荷香”都已經從鄭州的地理版圖上消失,它們是否還留下一丁點的蛛絲馬跡?

  根據史料記載,仆射陂在鄭州城的東面,離城三里之處,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仆射陂的位置應該就在今天鄭汴路與中州大道交叉口之南,如今這里車水馬龍,生意繁榮,早已經看不到當初的美景。而歷史上的仆射陂是鄭州一處絕對誘人的景區,用風光如畫形容一點不為過。她是“周回十八里”、“廣可十余頃”的浩大水域。

  美麗的仆射陂在歷史進化中,并沒有擺脫現代文明的侵蝕,清代中期,仆射陂便逐漸淤淺,黯然退出人們視野,民國之后的圍湖造田使之徹底消亡。

  仆射陂沒了,“鳳臺荷香”亦消失,而南岸的鳳凰臺仍在。鳳凰臺這個名字至今依然為鄭州人所熟悉。然而,經過多年的開發,現在的鳳凰臺也早已不是過去的那個張鉞筆下“紅云擎出翠云鄉”的鳳凰臺。

  但是,故事還是在的,在尋找“鳳臺荷香”的過程中,那些古老甚至神秘的故事,依然能讓我們感覺到鄭州歷史的影子。

  按照記載,我來到未來路與鄭汴路附近尋找線索。在未來路與青年路交叉口之東,是正在施工的地產項目“升龍鳳凰城”。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我們沿著“升龍鳳凰城”旁邊的一條曲折蜿蜒的小胡同幾進幾出,找到了一個小小的土堆,土堆上方還有一座名曰龍鳳的亭子。整個土堆被破舊的院墻圍起來,院墻上插滿令旗。當地人稱,這就是鳳凰臺了。名噪一時的鄭州八景之一主體鳳凰臺如今只剩一個小小的土堆,不禁讓人唏噓感嘆。

  老百姓稱“龍鳳亭”為“廟”,而不為亭,因為這里香火旺盛。很難理解,沒有佛,沒有造像,當地人為何會對一個亭子頂禮膜拜。亭子里一個虔誠的奶奶神秘地告訴我:“這里可是落過鳳凰的。”她講了一個很玄的故事:大禹治水時期,洪水淹沒了黃河沿岸的村落。一戶逃難的人家坐在船上幾個月無處棲身,后來看到一只鳳凰落在一個土臺上,這戶人家隨著鳳凰指引到高臺安身, 從此這高達的土臺就名為“鳳凰臺”。

  傳說只是傳說,而在正史當中,鳳凰臺之得名是因為這里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地方,大意是說:商朝成立的時候,要舉行儀式,就在這個臺子上,演奏了樂器,然后天子朝臣靜靜圍在臺子附近等著鳳凰降臨,鳳凰降臨之后,商朝宣告成立。

  如今鳳凰臺上的亭子是2000年的時候幾個老太太籌錢修建的。本是落鳳之地,建亭之時,有人提議有鳳無龍太不合適,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講究龍鳳珠聯璧合,所以起名叫“龍鳳亭”。亭子的立柱上浮雕了盤龍,亭內的上方有龍鳳齊舞的壁畫。最為神奇的是,壁畫上龍口附近會滴水,估算了一下,大約10分鐘會有一滴水,據稱這水是一年四季不斷的,即使在燥熱的夏季。當地人說這是“龍水”。

  鳳凰臺失去仆射陂勝景之后依然傳奇,在近代聞名緣于一種叫“鳳臺仙”的大米。在鳳凰臺村土生土長村民的記憶里,他們這里有種“神米”。從前的鳳凰臺以北不足百米之處有一眼泉,四季不淹不旱,農民在泉水漫過的那片土地上種下稻子,產出來的大米一頭粗大, 一頭尖細,頗似鳳凰的眼睛,最為神奇之處在于這種大米蒸熟后可以“粒粒不倒,顆顆直豎”,香氣撲鼻,吃起來香軟可口,食后香味綿綿。夏天的剩飯還不易變味。當地人稱之為“鳳臺仙”,也叫“大白芒”。鳳凰臺村的一個70多歲的老奶奶向我比劃,“稻子的‘芒’有兩寸多長。”“鳳臺仙”在明清兩代已成為“貢米”。

  年長的村民回憶,1960年,“鳳臺仙”豐收,他們特意精心碾了一百斤鳳凰臺秈米,到北京敬獻給毛主席。“舂米的時候特別仔細,都是在干凈的桌子上輕輕甩打出來的,一顆顆白白凈凈的。”

  可惜的是,這種大米產量極少,如今鳳凰臺村健在的80歲的老人尚沒有嘗過“鳳臺仙”的味道,而且其種植面積小,只能在鳳凰臺的自來泉附近生長,無法推廣,到上世紀80年代,鳳凰臺附近相繼開發,生產“鳳臺仙”的稻田被占,“鳳臺仙”從此絕跡。當地人覺得很遺憾,當時沒留心,連個稻種也沒保存。

  或許是那些遠古的故事勾起了人們懷舊的情緒,越來越多的受訪者向我回憶原來的事情。他們記得1958年是填湖造田的高峰期,那一年,鳳凰臺附近盡是稻田。坐火車從開封到鄭州的時候,經過鳳凰臺,可以看到無盡的稻田,很有“明月別枝驚鵲,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意境。

  如今的鳳凰臺村開發改建,老居民都搬進了小區安置房。站在已經滿是鋼筋混凝土的鳳凰臺,想著唐代詩人羅鄴寫鳳凰臺的詩“卻羨無愁是沙鳥,雙雙相趁下斜陽”,世界早已經變了模樣。

  不過,采訪結束之前,我始終還是對龍鳳亭那壁畫上會吐水的“龍”百思不得其解,一個參與修建亭子的老奶奶悄悄揭秘:修建亭子的時候,因為資金不夠,亭頂內部不舍得用鋼筋混凝土,就用鋸末填塞了,這些鋸末吸收了雨天的雨水,然后慢慢滲透出來。旁邊一個老太太笑道:“她太老實了。”

  這個結局,讓人啞然失笑。不過,故事往往需要些神秘色彩,就像鳳凰臺之得名,這世界上沒有人見過鳳凰,但更多人相信傳說。(文=本報記者 劉磊 圖=本報記者 和來貴)(原標題:尋找鳳凰臺)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今日消費(2009-09-0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鄭州鳳凰臺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