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特產 >> 瀏覽相關信息

記者“問稻”馬宣寨:昔日貢米今飄香

2013/8/28 17:55:25 點擊數: 【字體:


 
  “從陰歷八月初七,一直下到前天,正是秋糧需要陽光曬的時候,這雨來得不是時候,看來水稻增產要受點影響了。”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喬廟鄉馬宣寨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會平一邊說,一邊引著記者走向稻田。

  冒著持續了近半個月的秋雨,記者今天一早趕往馬宣寨去問稻。

  馬宣寨的村名是明洪武帝朱元璋欽賜的。原來,南臨黃河、西接沁水、荷塘密布、土地肥沃的馬宣寨曾出了一個武將馬宣,官至北平都指揮史,與燕王朱棣共同把守大明的北大門。據說,馬宣到都城南京面君時路過家鄉,便帶著本村藕田荷塘里所產的“菡香稻米”獻給朱元璋,皇帝吃出了一股藕荷香,倍加稱贊。

  如今,2000多口人的馬宣寨已于2006年開始用合作社的形式傳承這段歷史佳話,生產綠色無公害“菡香稻米”。

  “全村2000多畝地,加入合作社的已達1700多畝,適合機械化耕作的大塊承包地基本都按依法、自愿、有償的政策流轉了。”說話間,已到綠油油、齊整整的稻田旁。

  見記者仔細端詳一眼新機井和井口處的水泵,王會平黑黑的臉龐頓時掛滿了笑容:“這是今年四月份才建好的,全村一共43眼,還配套硬化了5公里的渠道,國家拿的大頭。要沒這井,今年春天的大旱不好扛,那就心焦了啦!”

  河南菡香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與稻田就隔一條水泥路。偌大的院子里,兩層辦公樓旁是稻米加工生產車間和倉庫,幾個村民各自在忙著。聽到記者問話,王正山搓了搓手說:“跟以前比,加入合作社的感受就倆字——省事!啥時候種、咋種、咋管、咋收,都不像以前那樣操心,合作社統一布置”。

  王正山已54歲,大記者整整10歲,看著比記者還年輕,高高大大的王會平見我們倆比出這樣的結果,接口開了句玩笑:“俺們的菡香米就是養人”,“腦子真活”!王正山卻被夸得不好意思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馬宣寨村名列河南名牌農產品的“菡香牌”大米,2010年10月榮獲第八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12月榮獲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暢銷獎。

  “目前,合作社注冊資金由3萬元發展到了現在的1000多萬元,成員由32戶到現在的226戶,可流轉的土地沒了”,王會平說,“我們村與新鄉市獲嘉縣搭界,相鄰的幾個村支書都是好朋友,他們都想入我們的合作社,但我們都是以每畝1200元提前半年支付給合作社成員,幾個村十來萬畝地,這么一大筆資金,我們籌不來”。

  中午臨別時,記者談到收割時想來試試十幾年未曾動的鐮刀,王會平笑笑說:“都是機收了,一個月后你就來收割吧”。(記者 崔志堅)(原標題:記者“問稻”馬宣寨:昔日貢米今飄香)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1-09-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