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態特征。鯽,又名鮒魚、鯽瓜子。隸屬于鯉形目、鯉科、鯽屬。背鰭、臀鰭都具有硬刺,后緣呈鋸齒形。形似鯉魚,但身體較高。無須。
鯽分布廣泛,適應能力強。生活在不同水域的鯽,性狀有一定的變異和分化。鯽的體形分為低型和高型兩種。低型的體高為體長的40%以下,高型的則為40%以上,有的高達46%。
銀鯽是鯽的一個亞種。它與鯽的主要區別是:側線鱗多(銀鯽30以上,鯽30以下),體較高,體長僅為體高的1.9~2.45倍。銀鯽的經濟性狀優于鯽,自然界銀鯽最大個體可達3千克左右。銀卿的群體性狀,以黑龍江省的方正銀鯽為好。
異育銀鯽是用方正銀鯽作母本,興國紅鯉作父本,人工“交配”繁殖的異精雌核發育子代。異育銀鯽的外形與鯽十分相似,其外部形態的可數和可量性狀與母本方正銀鯽相同。
彭澤鯽是鯽的一個品種,它原產于江西省彭澤縣丁家湖、芳湖和太泊湖等自然水域。它以個體大(已知最大個體重6.5千克)著稱,故亦稱彭澤大鯽。從1983年開始,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和九江市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對彭澤鯽開展了系統的選育研究。經選育后的彭澤鯽生長速度比選育前快50%,比鯽快249.84%。由于彭澤鯽具有繁殖簡便、生長快、個體大、抗逆性強、營養價值高等優良性狀,成為我國第一個直接從二倍體野生鯽中選育出的優良養殖新品種。
彭澤鯽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部白色,奇鰭顏色較偶鰭體型長,為紡錘形,頭較小,無須。雄性個體胸鰭較尖長,端可達腹鰭基部;雌性個體胸鰭較圓鈍,不達腹鰭基部。腹鰭起點的位置在背鰭起點略前處或兩者相對,腹鰭末端不達肛門,尾鰭中等長,分叉淺。
大阪鯽(日本白鯽),原產于日本的琵琶湖,1976年引入我國。它以食性廣、生長快、個體大(可達2.5千克)、養殖周期短、產量高、易繁殖、易捕撈以及肉味鮮美等優點而深受各地的歡迎。
大阪鯽體色銀白,體形扁高,背部隆起,尾部較細長。
此外,還有工程鯽、淇河鯽、天峽大鯽等品種。
(2)生活習性。鯽魚是底棲性魚類。這幾種鯽魚一般都生活于水體中下層。喜在底質較肥沃且水草叢生的淺水區棲息和攝食。它們的適應性強,對水溫和鹽度、溶氧、pH值、水體肥度等適應能力比其他魚類強。他們終年都可正常攝食和生長,最佳生長水溫為25~30℃。其鰓上器官(起輔助呼吸作用)較發達,在溶氧降低到0.3毫克/升時也不會引起死亡。通常離水后,在低溫條件下仍能存活數小時。異育銀鯽耗氧率最低,其次是大阪鯽、銀鯽、野鯽。
(3)食性。所有鯽魚的食性都很廣,屬雜食性魚類。仔魚(剛孵出的魚苗)階段主要攝食浮游動物;稚魚(全長2~3厘米)除攝食浮游動物外,兼食綠藻類;幼魚(大規格魚種)至成魚主要攝食浮游植物以及底棲生物、腐殖質、有機碎屑、細菌絮凝體及細嫩水生植物。人工養殖條件下。可以攝食多種人工配合飼料。
(4)生長。野鯽生長較慢,不同水域的鯽魚,生長速度有一定差異。銀鯽、彭澤鯽、大阪鯽比野鯽生長快。
彭澤鯽為大型鯽魚,常見個體重250克以上。其體長和體重的增長均以當年最快,2齡至5齡的體長呈緩速增長,而體重增長仍保持著一定的速度,這種較快的體重增長速度是其他養殖品種所不多見的。彭澤鯽經選育后,在池塘養殖具有更快的生長速度,比選育前快56%。人工養殖彭澤鯽很大程度上受放養密度、品種搭配、餌料豐欠等因素影響,在一般情況下,當年繁殖的魚苗,經6個月左右養殖,平均體長可達19厘米以上,體重可達200克左右。
異育銀鯽生長也較快。其生長速度比野鯽快1~2倍,比方正銀鯽自繁子代平均快34.7%。當年繁殖的苗種養到年底可長到200~250克,最大可達400~500克。池塘混養,每1/15公頃(1畝)放80~100尾,在不增加飼料的條件下,可增加產量50千克以上。
大阪鯽在天然水域中比方正銀鯽、野鯽生長快,個體也較大。在人工飼養下,當年魚苗可養成l00~200克以上的商品魚。
(5)繁殖習性。鯽魚產黏性卵,不僅可在江河中產卵,而且也能在湖泊、水庫、池塘等靜水中產卵,這是其分布廣的原因。鯽的性成熟年齡隨棲息水域緯度不同而有所差異。珠江流域的鯽魚通常1齡可成熟,親魚規格也較小。我國北部地區各水域中的鯽魚性成熟年齡較珠江流域推遲1~2年,規格也大一些,東北的鯽魚一般3齡成熟(最小2齡、最大5齡)。繁殖季節為4~7月,鯽魚懷卵量較大(與四大家魚相似),多在水淺、水草多的地段產卵,卵呈橙黃或淡黃色,半透明,分批產出,入水后黏附在水草等物體上發育,在水溫20~25℃時,胚胎期為53小時左右。(原標題:鯽魚的生物學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