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麥子黃梢時節,唐河縣馬振撫鄉前莊村農民孫恒杰已是忙個不停,他不失時機地給10多畝開花的梔子培土施水。在他身后滿山遍野的梔子花開得爭奇斗艷。他眉開眼笑地告訴筆者:“村里的多數戶完全靠梔子種植脫貧致富、蓋上了樓房,這梔子就是我們的‘搖錢樹’。”
據統計,眼下,我縣像孫恒杰這樣的梔子種植山區農戶已有8萬戶,種植面積近12萬畝,占全國種植量的30%,是全國最大的梔子生產基地之一,梔子種植戶均增收在2000元以上。
孫恒杰給筆者算了一筆對比賬,過去種小麥由于砂質土貧瘠不保墑,畝產150公斤小麥就是高產,根本連化肥錢都顧不著。去年他家的6.7畝盛果期梔子,畝產干果近400斤,畝效益在1600元以上,加上賣了1.7畝梔子苗,除去施肥投工等各項開支,他凈賺了1.57萬元。
唐河有著悠久的梔子種植歷史,漢劉向《名醫別錄》和李時珍《本草綱目》均載:“梔子生南陽川谷。”梔子在中醫學上以果實入藥,用于清熱瀉火。梔子果還可加工成黃、藍、紅三種天然色素,其穩定性好,著色力強,廣泛用于飲料、糕點、果酒、咸菜、藥品及其包衣等,是品質極佳的天然染料,市場前景廣闊。
唐河縣有著200萬畝耕地,其中山區、崗丘地占總面積的58.5%,獨特的濕潤氣候和粘石土、砂質壤質土,非常適合梔子的種植和生長,所產梔子品質上乘、質地優良。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使梔子產業成為促民致富的“搖錢樹”。
依托資源,膨脹梔子產業總量優勢。我縣抓住“南陽張仲景醫藥創新工程”及國家退耕還林工程的契機,因地制宜搞農業結構調整,在山區、崗丘區把梔子作為富民強縣的主導樹種著力推廣,使“荒山變綠、貧民致富”。通過積極合理規劃和扎實有序地擴大種植規模,三年來形成以馬振扶、祁儀為中心,輻射周邊8個鄉鎮的12萬畝淺山丘陵梔子開發區。同時我縣把梔子開發與道路建設、生態旅游結合起來,以虎山水庫為中心,開發大尖山、石柱山等自然景觀和馮友蘭故居、湖陽公主故里等人文景觀,建成以梔子生態觀光為主導的旅游景觀開發區。
拉長產業鏈條,實現梔子產業升級增值。我縣與中國農科院、中國食品工業研究院等科研權威機構聯合,從梔子中成功提取綠色食用添加劑色素。豐富的梔子資源吸引北京中商集團投資近4000萬元在唐河建成全國首家大型梔子生產加工企業“唐河山區經濟產業化示范中心”,年加工梔子2萬噸,提取食用添加劑色素300噸,創產值2億元,實現梔子就地轉化升值。圍繞梔子產品開發,構成“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鏈,可帶動梔子種植達20萬畝。同時我縣積極做好梔子原產地認證、梔子色素有機產品申報及注冊、梔子標準化生產質量體系(GAP)認證。從而打響唐河梔子品牌,使梔子產業逐步形成集生態、旅游、加工為一體的產業化格局。(喬紀全)(原標題:唐河:梔子花開遍山“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