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大蔥收成不錯,但價格賣得老低,而且來收的人和去年相比也少了很多……”近日,本報記者接到滎陽廣武一位大蔥種植戶的電話稱,今年因風調雨順廣武大蔥產量不錯,但蔥農們并沒有豐收的喜悅,卻“愁得不行”。
盼 蔥價再高些過個好年
昨日,記者趕至滎陽市廣武鎮北陳溝村,一進村口,就見有四五個蔥農正在田間地頭“出蔥”。剛剛刨出的大蔥蔥白又粗又亮,長的足有半米,短的也在一尺左右,粗細均勻,十分喜人。聊起今年大蔥的行情,大家無一例外地表示,今年大蔥行情不定,都不敢出太多蔥,“我家總共種了5畝多的大蔥,一畝地能收6000斤至7000斤大蔥,現在只賣了兩畝地的蔥,就這在村里還算銷量比較多的一家。”在村頭正在“出蔥”的劉老漢告訴記者。
走進村里,記者看到有部分蔥農正在賣蔥,北陳溝村二組組長陳紹營告訴記者,這些正賣的蔥都是商家提前打電話預訂好的,“先有人來訂蔥,我們才敢出蔥,因為蔥一旦出地就必須賣掉。另外,一次也不敢出太多蔥,因為現在蔥的價格一天一個價,從0.7元一斤到今天的1.15元一斤,還沒賣到我們想要的價錢,咱種的可是廣武大蔥,我們都想賣個好價錢。”
“我們一年就指望這些大蔥呢,如果賣得不好,我們連年都過不好。”旁邊一位陳姓大姐說。她家種了3畝多大蔥,“現在只賣了近1/3”。此外,快言快語的她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人工(成本)忒貴,蔥地里又全部用的是雞糞,再加上機井澆水、蔥苗、打溝等費用,每畝大蔥的成本也得將近3000元,一年就收一季大蔥,忙活下來,刨去成本種蔥和在外打工掙得差不多……”
盼 更多商家到村里來收購
放眼看去,北陳溝村四周絕大部分田地里種的都是大蔥,突出地面一尺多高的田畦護住蔥體,裸露在外的蔥葉大都干枯。據北陳溝村監委會主任劉國順介紹,該組已有二三十年的種蔥歷史,全村有1500多畝地種的都是大蔥,大蔥是全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來咱村收蔥的人最近不多,但是全省各地都有,可是價格一直沒達到我們的預期。外地蔥便宜,不過都是‘剛蔥’,蔥味不好,咱廣武大蔥蔥白粗長、清脆無絲、味辣微甜、生吃、炒菜都可美。”劉國順現場為廣武大蔥做起“廣告”來。記者看到,村里不時有商戶開著貨車來收蔥,但種植戶“出蔥”積極性卻不高,一些車都是裝了半車就開走了。現在便宜賣吧不掙錢,過兩個月再賣不出去,像往年一樣都爛在地里多可惜,村民陷入兩難境地。
據記者了解,由于當地沒有蔬菜交易市場,如果沒有人來收購,菜農就要開車到鄭州市的蔬菜交易市場銷售,成本就增加不少。他們希望更多的商家到產地來收購。
盼 廣武大蔥品牌發揚光大
廣武大蔥的歷史悠久,史書記載,西漢時廣武山已遍長大蔥。另據滎陽縣志記載,秦末楚、漢兩軍對峙于廣武山,項羽命手下士兵多種大蔥,作為抵御寒冷的食物;唐朝大將薛仁貴也曾于廣武山取大蔥為藥,治愈感染風寒的士兵。后世歷代勞動人民,辛勤種植,使大蔥逐漸成為當地的主要作物和收入來源。
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對外公布,滎陽“廣武大蔥”正式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受到相關法規的保護。這是繼河陰石榴之后,滎陽市又一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農產品。
據了解 廣武大蔥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滎陽市廣武鎮、高村鄉、王村鎮、城關鄉等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廣武大蔥”產地因北臨黃河,憑借著空氣濕度、土壤濕度和邙嶺獨特的白沙土質孕育出了蔥白長、肉質細膩、清脆無絲、味辣微甜、沁出芳香的大蔥,備受消費者青睞。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檢測,“廣武大蔥”維生素C含量為29.4mg/kg,粗脂肪含量為1.87%,膳食纖維含量為2.28%,鈣含量為483mg/kg,鐵含量為8.89mg/kg,是普通大蔥含量的近2倍。
可如今,質優的“廣武大蔥”卻沒能像“河陰石榴”一樣賣上好價錢,與普通大蔥拉開價格差距,蔥農希望能盡快成立合作社和蔬菜交易市場,解決銷售渠道問題,同時呼吁政府有關部門成立專門機構,加大廣武大蔥的品牌推廣和地理標志保護工作,讓廣武大蔥豐產、蔥農增收,品牌發揚光大。(記者 鄧紅超 楊宜錦 文/圖)(原標題:“廣武大蔥”蔥農期盼豐產更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