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特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鄢陵花卉為什么這樣“紅”

2013/9/2 16:43:49 點擊數: 【字體:

鄢陵花卉為什么這樣“紅”

張海濤
 
鄢陵花卉為什么這樣“紅”

楚雷
 
鄢陵花卉為什么這樣“紅”

白紅超
 
鄢陵花卉為什么這樣“紅”

劉文科
 
鄢陵花卉為什么這樣“紅”

王磊
 
鄢陵花卉為什么這樣“紅”

鄢陵花卉為什么這樣“紅”

鄢陵花卉為什么這樣“紅”


  嘉賓:

  鄢陵縣委書記     張海濤

  鄢陵縣委副書記   楚  雷

  鄢陵縣委群工部長 白紅超

  鄢陵縣花卉辦主任 張文科

  鄢陵縣林業局長   王  磊

  背景: 9月21日,第九屆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在鄢陵縣舉行。鄢陵是我國著名的花木之鄉,近些年花卉苗木產業快速發展,目前花卉種植面積已達58萬畝,品種2400余個,專業村122個,總產值30億元。面對這喜人的景象,鄢陵縣委、縣政府仍然心存憂患,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優勢,在原有良好發展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取得新的跨越。為了解該縣的有關思路,“談話”專刊特邀相關人員進行座談,談談鄢陵縣花木產業當前的發展狀況,談談進一步開拓創新的主要舉措,以及從實踐中獲得哪些認識,等等。

  鄢陵緣何被稱為“中國花木之鄉”

  記者:鄢陵縣是我國目前最大的花木生產銷售集散地,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為“全國花卉生產示范基地”、“全國重點花卉市場”和“中國花木之鄉”。對這樣的久負盛名之地,請簡單介紹一下當前的發展狀況?

  張海濤:目前,鄢陵花卉苗木種植與改革開放前相比,生產鄉鎮由傳統的4個鄉鎮普及到全縣的12個鄉鎮,專業村由原來的4個發展到122個,種植的品種由原來的400多個發展到2400多個,花卉企業由1959年的1家國營園藝場發展到各級各類企業730多家。花卉從業人員18萬人,花木總面積58萬畝,總產值達到30億元。花木生產已形成綠化苗木、盆景盆花、鮮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產品,品種、規格齊全,能夠滿足各種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的需求,產品行銷全國,在河南綠化市場的占有率已達85%,在西北、東北、華北等地占有率達45%,在全國綠化工程的市場占有率達15%。

  記者:鄢陵花木的顯著特色是什么?

  楚雷:鄢陵花卉栽培技藝在全國花木業內有深遠的影響。鄢陵在明代即有相當發達的花卉栽培業,數百年來,花農積累了豐富的栽培技術和經驗,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革和創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園藝技術。如鄢陵花工創造的“蓋頭皮法”嫁接技術,不但提高了嫁接成活率,還促使苗木生長旺盛。如蠟梅和檜柏藝術造型技藝、檜柏的泥漿扦插法等都是獨創。特別是“礬肥水”的使用,可使柑橘等一些北方較難培養的喜酸性土壤的花木得以葉茂花繁。這一方法具有人工土壤酸化、防治生理黃化、防治土壤病蟲害等綜合作用,在國內外未有先例。這一方法為我國西北、華北堿土地區進行酸性土花木栽培、繁殖、引種、馴化開辟了道路。

  王磊:蠟梅是鄢陵花卉品牌的典型代表。它先花后葉,在深冬開放,花期長、色澤艷、香味宜人,深受人們喜愛,清代就有“鄢陵蠟梅冠天下”的盛譽。鄢陵檜柏造型也是鄢陵花卉的特色產品。鄢陵檜柏適應性強、耐修剪、株型優美。鄢陵的檜柏造型1999年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參展獲得大獎。

  記者:據了解,鄢陵縣花木產業的良性發展,地理優勢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這個地理優勢是什么?

  張文科:鄢陵地處亞熱帶和北溫帶的過渡區,陽光充足,泉甘土肥,是“南花北移、北花南遷”的天然馴化基地。經鄢陵馴化培育后的苗木在我國“三北”地區成活率很高。除此之外,我們發展花木產業還有良好的傳統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生產規模宏大、技術精湛、品種資源豐富,在全國花木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鄢陵花木產業正在“二次創業”

  記者:面對花木市場的激烈競爭,鄢陵很好地保持了花木產業領先地位,主要采取了哪些舉措?

  張海濤:為了保持鄢陵花木產業的領先地位,縣委縣政府2007年提出了“二次創業”的號召,著力推進花木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努力促進花木產業更新和二次升級。為此,縣委、縣政府把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建設擺上突出位置,精心進行謀劃,傾全縣之力,堅定不移地予以推進。2007年8月開始規劃建設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區,決定用3至5年時間建成。該園區規劃面積10萬畝,涉及安陵、馬坊、柏梁、陳化店四個鄉鎮的42個行政村。目前,已有北京九洲、上海花都、安徽經天、浙江蕭山園林、甘肅酒泉園林、鄭州鑫地等97家企業入駐園區,總投資6.9億元,落實花木種植面積6.3萬余畝。其中1000畝以上的大項目18個,500畝以上的30多個,縣外企業近80家。該園的建設對鄢陵縣來說,是一次花木產業升級,一次完善,一次“填空”。在園區建設過程中,我們還同時加大了科技投入。

  記者:加大科技投入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文科:近年來,鄢陵縣為了提高花卉生產的科技含量,先后與中國農大、河南農大、中國林科院、河南林科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技術依托關系,聘請了20多位專家學者組成了技術顧問團,開展技術指導、培訓、咨詢。我們建立了中原地區最先進的花卉組織培養中心,使鄢陵花卉科研在全國高科技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該中心已經完成了對蠟梅、櫻花、食用仙人掌、三倍體毛白楊等近40個品種組培技術的研究和組培苗的生產。其中蠟梅的組培快繁技術屬國內首創,二喬刺槐的研究列入了國家“863計劃”。還承擔了國家和本省的許多重大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由于時間關系,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記者:建設花木生產科技園區,這么大面積大規模地進行,沒有群眾的積極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請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張海濤:該項建設涉及面廣,事關群眾利益,如何維護好、實現好群眾利益,實現和諧建設,這是縣委、縣政府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

  在園區建設中,規劃、流轉、建設、經營、管理都是重要因素。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土地流轉是這些因素中的關鍵,最直接關系群眾的切身利益,也可以說是園區建設中最為困難的一環。在推進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如何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成為剛啟動時一個急需破解的難題。

  白紅超:在推進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干部深入群眾中,多同群眾算得失賬、算收入賬、算利益賬,消除了群眾的思想顧慮,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在土地流轉沒有成熟模式的情況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先由農戶與村委會逐一簽訂土地流轉委托書,再由村委會統一與企業簽訂土地流轉合同。這樣一來,企業與農戶“零接觸”,減少了中間的摩擦環節,做到了企業放心、群眾順心,有序流轉、穩妥流轉、和諧流轉。目前,園區已經順利實現土地流轉面積6.3萬畝。

  土地流轉以后,年輕人可以外出務工,年齡稍微大的可以到園區打工。務工不離家,收入也增加了,比一家一戶種地劃算。入駐園區的企業還以村組為單位,將經過培訓的農民轉為花木工人,簽訂了常年勞務合同,收入更穩定了。

  “一花引得百花發”的帶動效應

  記者:鄢陵縣花木產業的發展,對全縣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張海濤:拉動經濟增長的表現主要是,花木產業優化了全縣的產業結構,尤其是優化了農業種植結構,提高了土地生產效益,并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能力,提高了農民收入。已經吸納本地18萬農村勞動力,還季節性地拉動了周邊縣市的農村勞動力就業。2008年花木主產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600元,幾乎是全縣平均水平的2倍。

  白紅超:隨著花木產業的快速發展,花農、花工、花商群體形成并逐步擴大。現在全縣花木產業從業人員18萬多人,其中花農16.9萬人,花工6800人,花商4800人。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鄉土技術人才,他們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技藝精湛。其中一些人受聘于各大機關、企業,備受青睞。他們無形地宣傳了鄢陵花木,推銷了鄢陵花木,使鄢陵花木逐步進入機關、企業的各個角落。

  王磊:花木產業的繁榮,極大地帶動了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項目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本地的城鎮化水平。鄢陵以50多萬畝花木為依托,大大拉動了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去年實現旅游年綜合收入2億多元。同時,花木產業也帶動了交通運輸、勞務輸出、苗木包裝、花械花具、花肥花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拉長了產業鏈條。

  張文科:隨著種植水平的提高,許多種植大戶在延伸服務上動腦筋。他們抓住全國范圍城市綠化、退耕還林的大好時機,不僅提供花卉苗木產品,而且承包承建綠化工程,提供技術指導服務,提供設計、管護等服務。

  記者:鄢陵花木產業的長足發展,對全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生產生活條件改善都有哪些促進作用?

  張海濤:近幾年,鄢陵縣把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作為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措施來抓,切實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全縣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農民生產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在農村基礎設施方面,例如已經初步實現“村村通電話”、“村村通有線電視”和“村村通寬帶網絡”的覆蓋目標。在農業生產條件方面,例如機耕面積達到99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比重達99%。在社會保障方面,例如新型合作醫療保險覆蓋率已經達100%,參保率達94%。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例如已建沼氣池2.8萬口,已推行“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在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方面,例如電氣化程度的明顯提高,等等。

  關鍵在于“一張藍圖繪到底”

  記者:鄢陵花木產業能夠做大做強,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走過了一個艱難的探索歷程。從認識層面上,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受吧?

  張海濤:一張藍圖繪到底,這是很重要的體會。這些年來,我們縣歷任領導班子都達成共識,看準了的就要一任接一任不停地干下去,絕不能朝令夕改。我們制定了中長期規劃,執行過程中可以視客觀情況變化適當微調,但大方向大格局始終不變。由于工作非常有連續性,穩定性強,使得產業能量得以很好積聚,得以做大做強。

  楚雷:當今,傳統的一家一戶花木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花木產業發展需求。要想發展現代花木產業,首先就要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生產,這就必須要求實現土地適度規模集中。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區建設過程中,鄢陵縣把園區建設與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有機結合,積極推進土地流轉。

  在沒有適合的模式可資借鑒的情況下,鄢陵縣進行了積極探索,完成了6.3萬畝土地的規模流轉任務。在土地流轉中,縣里的指導思想非常明確,那就是確保群眾轉地不失業、轉地不失利。

  白紅超:在園區建設方面,不僅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做工作,入駐園區的企業同樣也在做工作。企業在發展中也樹立了這樣的觀念:群眾不支持,不能與群眾打成一片,企民關系不和諧,企業就不好干、干不好。入駐園區的澤域花木有限公司把他們租賃土地涉及的兩個村60歲以上群眾的生日都記下來,每逢過生日的時候就給這些老人發紅包,每年“老人節”,還搞聚餐活動,加強了企業與群眾之間的聯系。此外,還有部分企業出資幫助務工農民加入養老保險等,解除了這些人的后顧之憂。

  張海濤:企業開展的各種群眾工作,客觀上解決了“三農”方面的一些問題,這可以說是園區建設帶來的意外收獲。社會和企業幫助黨委、政府解決了許多想辦卻沒能力辦的事情,不僅對整個社會管理產生了巨大影響,也拓展了新農村建設的路子。

  王磊:園區規劃伊始,縣委、縣政府的總體建設思路就確立了,即讓花木改善生態、讓生態承載旅游、讓旅游激活三產,將花木生產、生態旅游、新農村建設“三篇文章”一起做,探索“三農”工作的新路子。例如把園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按照河南農業大學和河南大學制定的“打造AAAA級旅游區”的目標規劃,設立了園區派出所,設置了各種旅游標示,建成了一批星級衛生間,組織一些企業建設一批景點、景區,開展農家樂星級評選活動,建立規范有序的旅游市場體系,大力促進了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也實現了二者的良性互動。

  張海濤: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區建設的最終歸宿還是新農村建設,通過園區建設實現土地增效、農民增收、企業受益、地方發展這一根本目的。基于這一認識,鄢陵縣委、縣政府積極組織全縣各部門參與新農村建設,不僅高度重視農民的教育培訓、村文化大院建設、標準化衛生所、農村超市建設等,還對已安排園區涉及的鄉鎮進行村莊規劃,按照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的24字方針進行綜合整治,通過園區建設帶動了新農村建設。(本報記者  張華君  李 影/文  本報記者  劉海濤/圖)(原標題:鄢陵花卉為什么這樣“紅”)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09-10-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