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汴梁西瓜年年都會遭受冷遇,本報幾乎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推出關于西瓜市場的新聞報道,也想盡了辦法試圖對西瓜的種植、銷售、產業化運作等方面進行引導,但是收效甚微。看見街頭備受冷落的西瓜攤,記者常常感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悲哀。
西瓜經歷過多年大浪淘沙的市場抉擇,許多問題早已浮出水面。比如說,在種植方面,傳統的種植模式不適應現代消費觀念,遲早要被淘汰。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們不能一說起改革不力,就責怪農民觀念滯后。據記者了解,科學種植的觀念在農村雖然不是深入人心,但許多人已經了解到改革種植模式的重要性。科學種植并不如有些人想象得那么容易,它不僅需要瓜農觀念的徹底更新,更需要新的成熟的種植技術的及時普及。比如,由重茬引起的“抽棵死”現象是西瓜種植過程中經常出現的頑疾,從栽上西瓜苗一直到西瓜成熟就沒斷過。好好的西瓜秧說死就死了,拿著防重茬的農藥對著根澆都不行。據說要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惟一的辦法就是把西瓜嫁接到葫蘆秧或南瓜秧上,可是嫁接不僅麻煩,需要極其規范的操作,而且結出的西瓜時不時會出現外形像葫蘆或南瓜的“畸形兒”。看來,嫁接也并非萬全之策。此外,紅蜘蛛、棉蛉蟲等病蟲害也年年肆虐,且無良方根治,這也成為開封西瓜進一步發展的阻礙之一。
開封西瓜上市總是慢半拍的問題,本報對此報道了近20年。每年的新聞報道都在提問:開封西瓜為何總是慢半拍?可是,誰能回答這個問題?癥結究竟在哪里?怎么解決?是瓜農不想多掙錢嗎?不是。開封的瓜農為何不想辦法使西瓜早些上市呢?在開封縣西來集西瓜市場,記者見到一位姓張的瓜農,他告訴記者,種早瓜風險也很大。前些年,他們村的一些人也種過早瓜,采用的是燒火炕等土法育苗,一來時間把握不好,二來火候的要求也相當嚴格,弄不好一炕瓜苗全凍死了, “比伺候孫子還難”,后來就慢慢地沒人種了。記者問他為什么不采用大棚種植和培育早瓜時,他說,一個大棚就得五六千元,一畝地得兩個大棚,投資太大 主要還是不懂技術,怕弄不好賠了。記者問他對現在的科技普及力度滿意不滿意時,他毫不猶豫地搖搖頭說:“差得遠。”
記者在此著重提出這些,并無興師問罪的意思,只是想要大家知道,汴梁西瓜的產業化進程不僅需要瓜農轉變觀念,事實上,開封每一個市民、每一個領導都應該設身處地地為瓜農們著想,而不是一味地苛責。只有大家都積極地獻計獻策,才能真正為汴梁西瓜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出路。(陳慧)(原標題:汴梁西瓜路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