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內鄉縣寶天曼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特意給新農村周刊來信,反映家鄉鎮平縣王崗鄉厚碾盤村具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的鄉土棗樹品種——廣洋大棗,正處于生死抉擇的境地。
他疾呼,盡快出臺措施,加大廣洋大棗搶救、保護和開發力度,讓這一名果重現輝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
俗話說得好,七月十五花紅棗。又有諺語,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來趕集。
時值農歷六月,棗花開得正濃。記者走進王崗鄉厚碾盤村,探尋廣洋大棗興衰史。
迎著陽光,一大片棗樹林枝葉茂盛,閃著光的綠葉中,黃色花蕊隨風搖曳,香氣沁人心脾。
“足足有450畝地,種的全是廣洋大棗。”該鎮林業技術人員介紹,這些棗林,全部是去年新栽上的。
當下,是廣洋大棗生死抉擇期。“如品質改良成功,抑制住棗瘋病的瘋狂,這個歷史品牌就會重現輝煌。”“否則,將繼續衰敗,直至走向滅亡。”該技術人員說。
“官爬嶺”和“提裝園鈴”
有2000多年栽培史的廣洋大棗的名號,早在明清就蜚聲海內外。
歷史記載,明清鼎盛時期,鎮平、方城兩縣,“郁郁棗林山連山,方圓百里不見天”,“攀援十里不下樹,步行一日不出林”。
廣洋大棗,還造就了一個叫 “官爬嶺”的地方。歷史上,此地曾是大片棗園,林茂枝密,官員經過此處,官帽會被刮掉,只好爬著過嶺,因此起名“官爬嶺”。
清代,豐收年景鎮平全縣產干棗250萬公斤左右,經包裝后印上“提裝園鈴”商標,轉銷至廣東省及東南亞、英法等各國。
“一日三個棗,終生不見老”。廣洋大棗還曾被封為貢品,這并非偶然,而是實至名歸。
廣洋大棗(棗樹)分布在鎮平縣、方城縣,是一個優良的鄉土經濟林品種:
它是我國自然分布最靠南的干、鮮、加工兼用品種。
《鎮平縣志》記載,廣洋大棗個頭大、皮薄、核小、果肉厚、色澤艷紅、富含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
運輸后擠壓變形的干棗,一旦出包,就立即恢復原狀;干制的不易吸水返潮,久煮不爛。這些特點,是其他品種無法相比的。
因品質優良,1978年,廣洋大棗被稱為鎮平縣“三大寶”之一;1983年,被收入《中國名產錄》,并在全國干棗評比中獲得金獎。
棗瘋病和“興衰周期律”
“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這條形容王朝更替的“興衰周期律”,用在廣洋大棗這個樹種上,再也恰當不過。
1958年大煉鋼鐵,伐薪燒炭,成片棗林被毀,大棗產量驟減。上世紀60年代,廣洋大棗年收購量僅3.5萬多公斤。
上世紀70年代有所回升。1985年,鎮平縣棗樹發展到205萬棵,年產干棗達100萬公斤。
可樹齡老化及棗瘋病的瘋狂肆虐,導致這種盛景很快成為歷史。
鎮平縣棗區范圍原來包括5個鄉幾十個行政村,F在,只有3個鄉鎮,不到10個行政村。
厚碾盤村在20世紀70年代有大片棗林,F在,除了新栽的,這里已無成片棗園。
鎮平縣棗園鎮,以廣洋大棗而得名,F在,全鄉已很難再覓到廣洋大棗棗樹的蹤影。
嚴重的病蟲危害,讓廣洋大棗雪上加霜。
據調查,目前,廣洋大棗棗樹棗瘋病平均發病率為30%,厚碾盤村則高達40%。棗瘋病是棗樹的癌癥,如不加控制,照此推算,3~5年后,這里的棗樹將消失殆盡。
廣洋大棗這個經過2000多年自然進化、人工選育出來的棗中珍品,正在逐步走向衰敗。這意味著,廣洋大棗特有的遺傳物質正在面臨消失的危險。
三分之一和自生自滅
“棗是半年糧,不怕鬧饑荒。”很多高齡老人回憶,災荒年代,廣洋大棗是農民的救命糧。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大棗收入占當地農民全部收入的1/3,有的甚至占到1/2。
廣洋大棗(棗樹)耐瘠薄、抗旱澇,是“上山下灘不與糧棉爭地”的理想樹種。
當地群眾形象地說,“一畝園,十畝田”,“十棵棗樹得保暖,百棵能得一萬元”。村民李付成家有棵300多年的棗樹,至今仍年產鮮棗150公斤左右。
“天時、地利、人和”都有,廣洋大棗卻為什么走向衰。
“忽視優良鄉土樹種,科技服務缺位。”陪同記者的林業技術人員總結。
現有的廣洋大棗棗樹,樹齡大多在30年以上。由于保護意識不夠,放任其自生自滅,群眾靠天收,見不到經濟效益,不愿意投工,甚至隨意砍伐、毀樹。
缺乏項目資金扶持和沒有穩定的營銷組織,也是廣洋大棗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基層供銷社改革后,原來依靠供銷社系統收購營銷大棗的主渠道蕩然無存。面對新的形勢,棗農無所適從,銷售受到嚴重影響。
重現生機和叫響品牌
珍稀的鄉土樹種資源,優良的經濟林果品種,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重塑廣洋大棗歷史輝煌,重新叫響“廣洋大棗”品牌,已刻不容緩。
摸清家底,編制規劃。對現有棗樹資源分布、品種類型、面積產量等進行全面清查,編制廣洋大棗發展規劃,并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建立種植基地,培育優質壯苗。優質品種苗木是經濟林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效益的保證。
建立縣、鄉、村、戶4級科技服務網絡,為廣大棗農提供有效服務。及時預測預報,做好病蟲防治,重點根治棗瘋病。
開展科技攻關,將廣洋大棗的搶救、保護和開發列入科技攻關項目,依靠科技進步解決廣洋大棗頹勢和保護發展問題。
加強市場預測、信息收集和發布,建設分級、包裝、貯藏、加工等市場配套設施。建立銷售服務網絡,用現代營銷手段擴大銷售。
落實和穩定林業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結合省長江防護林等工程,多渠道籌資,加快廣洋大棗搶救、保護和開發步伐。
為挽救這一樹種,鎮平縣已在厚碾盤村和石佛寺鎮畢莊村分別新建450畝和250畝開發研究基地,以期帶動廣洋大棗規;a業化種植,使廣洋大棗重現生機。(原標題:鎮平廣洋大棗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