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縣新香糯,溯源于輝縣香稻。相傳很久以前,有一群金雁南返,飛臨輝縣上空,其中一只受傷落地,被當地一位善良農民救起精心治療飼養,傷愈后重返藍天。翌年春,此雁回歸,銜來一粒金色稻種回報農民。農民種后結出噴香的稻谷,即為香稻。大約北宋以來,香稻就被列入貢品。
輝縣香稻,耐旱、耐寒,抗病,適應性強,但由于其株高達140~150厘米,抗倒性差,成穗率低,一般畝產僅200~250千克,因而種植面積很少,只有二三百畝。1974年原新鄉地區農科所以新稻2號為母本,輝縣高稈香稻為父本進行雜交,經過4年辛勤工作,培育出了輝縣新香糯名貴稻種。
目前,輝縣新香糯主要分布在輝縣市北云門,胡橋、百泉等試種,生育期110~125天,畝產500千克左右,最高單產超過600千克,由于其米粒橢圓,乳白如玉,米質上乘,清香味濃,具有“一戶煮粥,全村飄香”之美譽。因而適于老幼、病弱和產婦滋補食用。如用其制作高級糕點、釀酒、飲料、饋贈親友,堪稱佳品。(原標題:新鄉特色小吃—輝縣新香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