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被稱作“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在古代,人們曾把地黃當作蔬菜食用。王在其《山居錄》中就曾說:“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人。”
懷地黃原為野生草本植物,生長在荒山野嶺。由野生變為大面積人工栽培,大約在夏、周時開始。公元前710年(周桓王十年)就有用子實種植地黃了。地黃采用根莖繁殖方法種植,大約始于魏晉,至南北朝已經成熟并普及。
地黃的藥用價值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典籍《神農本草經》在系統總結了漢代以前我國的藥物理論和治病用藥經驗基礎上,按有無毒性把360 多種藥分為上、中、下三品。它把地黃列為上品:“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輕身益氣,不老延年。”明人繆希雍說,地黃“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
在焦作市民間,長期以來就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懷山藥、懷地黃“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男人女人都吃了,床子受不了……”話雖粗俗,卻形象地說明了二藥補腎、提高性功能的不平凡的奇特功效。
歷史上有關地黃祛病強體、延年益壽的記載非常多。
《抱樸子》一書載:“楚文子服地黃八年,夜視有光。”“韓子治用地黃喂五十歲老馬,生駒,又一百三十歲乃死。”
有一山雞被老鷹啄傷,山雞便逃到地里用地黃葉點之而愈。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曰:與君啖肥馬,可使地照光。”
懷地黃全草入藥,在中藥學中主要是用它的根莖。經過不同方法炮制的地黃,其藥性、功能主治有一定的差異。因炮制的差異,分鮮地黃、干生地黃和熟地黃三種。
鮮地黃清熱,涼血,生津;干生地黃滋陰養血,清熱涼血,生津潤燥;熟地黃滋陰益腎,補血調經。
懷地黃、懷山藥等四大懷藥大約是在宋明時期被人們所認同。明朝時,醫藥學家們一致推薦懷慶地區的地黃為地道藥材。陳家謨在《本草家筌》中作出了比較,說: “江浙壤地種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而力微。懷慶山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總結說:“今人唯以懷慶地黃為上。”
明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夏良心把地黃推到更高的地位。他把地黃和人參并列,稱地黃是中草藥中最重要的滋補藥物。
著名醫藥學家張介賓,曾把人參、熟地黃、附子、大黃稱為中草藥的四大支柱。但從他的實踐上看,他真正喜歡和重用的不是人參,而是熟地黃。他把熟地黃的功能推到了極致。他所創造的新方八陣中,補陣共29個藥方,用熟地黃的就有22個。所以人們給他起個綽號叫“張熟地”。
明朝的賈九如更把熟地黃推為“圣藥”,他說:“熟地黃安五臟、和血脈、調肌膚、養心神、寧魂魄、滋補真陰、封填骨髓,為圣藥也。”
懷地黃是我國出口的大宗藥材!肚哧柨h志》載:歷代商人先后通過“絲綢之路”,將其傳入西亞和西歐諸國。到了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又將懷藥帶入東南亞、中東、東非、南非諸國。”有關資料顯示,1978-1988年,懷地黃出口達860萬千克,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外匯。
懷地黃自古以來就是皇家的貢品。據史書記載,公元前718年周朝時期,地黃就已被列為皇家的貢品和饋贈親友的珍品。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大道寺”的地黃被列為貢品,每年以生、熟地黃各25公斤上貢。
最后,再談談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神秘的補腎作用,千百年來一直作為中國人的強壯、補養之品而被人們廣泛服用,因而被稱為“千年補養第一方”。僅從藥名上看,就知道地黃在這一方中所起的作用。河南懷慶藥業采用本地出產的上乘懷地黃生產的六味地黃丸,其藥效也就可想而知了——質優效奇。(原標題:天下地黃屬懷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