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蒲菜又名蒲子、蒲草,產于我國山東、安徽、河南等沼澤地帶,屬多年生水生植物,其葉可制蒲扇、蒲包、蒲席等;搓柨h龍湖底淤泥渾厚,土質肥沃,湖里生長的蒲子根莖可食用,稱蒲菜。蒲菜經腌制、醬制后,味美可口,無絲、脆甜、芳香。
蒲子的根莖可食,是孔子的學生子路最早發現的。據《淮陽縣志》記載:孔子曾于公元前495年到陳州(今淮陽)游說。第三次到陳州,時值盛夏,恰逢吳國侵犯陳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鬃雍退牡茏颖焕г陉、蔡之間的野地里,餓得東倒西歪。子路在城湖里拔了幾棵蒲子,剝去根莖的外皮,試嘗之后覺脆甜可口,于是仲尼師徒得以飽腹。
南宋建炎五年,金國十萬精兵攻打淮安時,梁紅玉領兵鎮守淮安被金兵長期圍困,在內無糧草、外無軍援的情況下,偶然發現馬食蒲莖,因而取蒲菜代食,解決了糧食盡絕困境,軍民同心協力,終于打敗了金兵,故淮安民間又稱蒲菜為“抗金菜”。自此,食用蒲菜在淮揚一帶廣泛流行開來。如今,蒲菜不僅在當地成為宴席中一道必不可少的主菜,所謂“無蒲不成宴”,而且已經跨出淮安,走進了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
世凱的堂侄袁壽山久居淮陽,愛吃蒲菜。給袁壽山做飯的廚師投其所好,為了讓其常吃到蒲菜,便將剝好的蒲菜腌制在甜面醬內。數月后吃著脆甜、無絲、芳香,別具風味。“炒蒲菜”和“蒲菜燴鯽魚”、醬蒲菜是淮陽的佳肴。(李四端)(原標題:蒲菜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