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紅棗看中國,中國紅棗看新鄭。新鄭,素來享有“新鄭紅棗甲天下”、“新鄭紅棗甜似蜜”的美譽。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的碳化棗核,揭開了新鄭8000年的紅棗歷史;新鄭當地保護與傳承的“棗樹栽培技藝及砑棗習俗”,是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月8日是我國第8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好想你工業區吸引不少棗迷們前來參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河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新鄭棗樹栽培技藝及砑棗習俗就是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典型的一個。
每年的5月到夏至前夕,河南新鄭市的棗農忙碌在棗園,把棗樹樹皮斑駁地砍上一圈,俗稱“砑棗”。當地棗農具有濃厚的砑棗情結。在棗樹的盛花期,棗農們需要用斧子在棗樹的腰間砍磕出不深不淺的刀印子,每棵樹上至少要砍100多斧子,砍上好幾圈。通常一季一棵棗樹砑4遍,一個人一天能砑出七八十棵棗樹,在砑棗的季節,在棗鄉,“咔咔”聲此起彼伏,晝夜不絕。
據了解,砑棗,目的就是讓枝丫放慢生長,將營養開花坐果。因為夏季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棗樹養分過盛,水分往上走,光長葉子和樹干,反而不結果實。如果給他們來點“挫折”,就會長出香甜的果實。千百年的砑棗,使這里的老棗樹形如大肚彌勒,頭頂碩果累累寶貴的資源。
在紅棗之鄉新鄭,七八百年的古棗樹并不稀罕,而且每年仍在開花結果。紅棗及紅棗文化,已經成為這方土地寶貴的資源。如果說好想你工業區的博物館還只是棗文化的提煉、總結、傳承和弘揚,那么,園區內“黃帝貢棗苑”種植的500年以上樹齡的古棗樹林,已經是棗文化上的精彩演繹。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老祖宗幾百年、幾千年傳下來的,為什么能傳下來,千古不絕?就在于有靈魂,有精神。一脈文心傳萬代,千古不絕是真魂。今天,中國紅棗領軍企業好想你積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文脈。在好想你棗業的倡導下,一顆棗,在古老黃河的懷抱蘇醒,從一個可有可無的飲食配角,變身為一個時尚消費品,直至裂變為一個產業,拉長到一個農副產品產業鏈條,最終定格為一種文化現象。【原標題:好想你:讓一顆棗定格為一種經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