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梵樂發展學術研討會暨梵樂CD第四輯首發式舉行
大相國寺方丈心廣法師出席會議
袁靜芳教授發表講話
嚴超議博士發表講話
合影留念
11月6日下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相國寺梵樂發展學術研討會”暨大相國寺梵樂CD第四輯首發式在大相國寺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開封大相國寺方丈心廣法師,中央音樂學院佛教音樂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袁靜芳教授,中華佛光文化網創始人、中華佛光文化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嚴超議博士,深圳弘法寺唱經團熊惠彤居士,大相國寺監院宏觀法師等來自全國著名的梵樂專家、學者及新聞媒體的記者等參加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大相國寺佛樂團劉震先生主持。
中央音樂學院佛教音樂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袁靜芳教授在會議中談到,目前是佛教音樂的一個復興時期,大相國寺在傳承和發展方面有優勢,手上有100多首流傳下來的佛樂。同時,現在做佛教音樂的人同樣很多,大相國寺要想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除了傳承留下來的東西之外,創新更是重中之重。《明代永樂皇帝》里面曾描寫到當時佛樂的一個盛景:當時佛樂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唐宋時期的佛樂風格,更多的是時下盛行的“南北曲”和明代的“昆曲”等一些文化因素。
袁靜芳教授進一步表示,當然創新不見得最大就是最好,也不是最全就是最好,最響亮就是最好,而是要結合時代的需求定位來確定佛樂的發展。除此之外,在提高樂團樂隊的素質修養也尤為重要,不管是在器樂方面還是其他方面的素質修養,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
中華佛光文化網創始人、中華佛光文化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嚴超議博士首先肯定了大相國寺在傳承和發掘“皇家佛樂”這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并建議要想將大相國寺“皇家佛樂”的品牌打出去就要正確處理好“傳承”、“發展”和“推廣”之間的關系。
嚴超議博士進一步表示說,“皇家佛樂”要如何推廣走出去,如何能夠被更多的人接受、擁有更多的受眾,就必須考慮時下潮流的東西,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衡量自己的定位。而更重要的一點,作為佛教音樂要做到“高雅和通俗、現代與古典、經典與時尚相結合的平衡發展模式”。作為一種佛教文化,要有和時代相結合的因素,同時也要保持佛教音樂的清凈、莊嚴與祥和,能夠讓人心中起歡喜之心,動悲憫之念。另外可適當增加一些有助于群眾欣賞“佛樂”的基本元素。比如《白馬馱經》佛曲的演出,能聽懂的人肯定不多,那么在面對群眾演出和推廣的時候,可適當轉變演出風格形式,添加佛樂曲目介紹,有助于受眾理解佛曲的元素。除此之外,還可借鑒一些音樂晚會比較成功的部分,如美化場景設置、舞美、燈光等更多具有觀賞性的外在因素。
研討會中,其他專家學者也紛紛就大相國寺的繼承和發展以及推廣做了許多專業和技術性的建議,如增加聲樂部分,把聲樂和器樂相結合,甚至吸收更多的時下潮流元素,讓大相國寺“皇家佛樂”——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朵奇葩真正的走向群眾,推廣出去等。(佛光文化記者清心現場報道)【原標題:現場:大相國寺梵樂發展學術研討會暨梵樂CD第四輯首發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