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數百年的通許西蘆氏煙花,在新中國成立后達到了鼎盛時期,在全國煙花制作業享有盛譽。
1955年5月1日,首都北京舉辦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盛大慶典活動,主辦方要燃放煙花營造熱烈氣氛,于是,邀請通許縣西蘆氏村煙花藝人吳祖堯等6人進京一展絕技。當時交通不便,吳祖堯等人趕著三輛馬車,裝上各類煙花及燃放器具,日夜兼程來到北京。他們在北京為毛主席、各國來賓及首都群眾燃放了獨有的大型煙花。只見那“天女散花”、“老師教學”、“炮打日本”在夜空中綻放,五彩繽紛引人入勝。當煙花表演進入高潮時,只見一道紅光空中炸響,緊接著,一條彩帶橫空出世,上書“開封煙花藝術團”7個大字,彩帶隨風飄揚煞是奪目,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次活動,西蘆氏村的“大火箭”獲得全國第一名。西蘆氏煙花被首都各界人士稱為“中華起火王”。
西蘆氏煙花是山西人吳氏傳過來的。據民國年間《通許吳氏宗譜》載:明初大移民時,第一代傳人吳俱興,攜妻自山西洪洞縣東遷,行至通許縣東16華里的西蘆氏村一帶,看到此處群嶺環抱、東西有大河環繞,乃風水寶地,遂定居于此。吳氏一族在此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逐漸成為大家族。逢年過節,他們都會用帶來的技藝制作煙花爆竹燃放。當時,他們燃放的煙花已有幾十種,最有名氣的是“天女散花”、“大姑娘蕩秋千”、“龍抓熊氏女”、“小猴逗馬蜂”、“連珠炮”等。煙花也成了他們謀生的產業,全村2000多口人,70%從事煙花爆竹制作。為保證安全,青壯年從事火藥加工,姑娘媳婦從事其他工序,他們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民國時期,國民黨部隊、土匪漢奸,得知西蘆氏村人會配制炸藥,如惡狼撲食般前來索要。村民知道他們不干好事,堅決拒絕,并將制作煙花的原料藏起來。他們惱羞成怒,將吳氏家中的牲口和糧食一搶而光。百姓受了苦,但他們堅守了正義。
新中國成立后,西蘆氏煙花技藝得到了各界的重視。他們的“火箭炮”升空有400米~500米高,爆炸直徑有50米~80米。1960年3月,蘭州某部導彈研究所的技術人員一行12人,來到西蘆氏村住了一個多月,專門學習“火箭炮”制作技藝。
近些年來,西蘆氏村煙花應邀參加了菏澤“國際牡丹花會”、駐馬店“盤龍之夜”大型文藝晚會,還在北京、西安、濟南等省市的大型活動中表演了煙花。
西蘆氏煙花技藝展示出中華古老文明的魅力,讓世界人民了解了中華焰火文化的神奇,彰顯了開封厚重的歷史文化。
(西蘆氏煙花技藝被評為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原標題:西蘆氏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