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龍燈亮相
這幾天,瀍河回族區東關大街七旬老人張占花忙了起來:今年元宵節,咱要在十五、十六玩上兩天。
10多年前,張占花和住在東關大街的該村十多個玩龍燈老人一合計,購置鑼鼓家什,扎起了火、青兩條龍,成立了雙龍社。村里已有龍燈“集體社火”,張占花等又成立了“個體”雙龍社。
今年元宵節,瀍河回族區的幾項重點項目都涉及旭升村,“集體”社火不打算出演了,“個體”社火卻躍躍欲試:正月十五、十六晚上,在瀍河轄區多個地方玩燈,咱得讓鄉親們熱熱鬧鬧!
龍燈來歷 兩個版本
和許多民間社火一樣,去年,久負盛名的東關雙龍被列入第一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關火街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的誕生地,這已無可爭議。那么,東關雙龍燈與其有何關聯?
我們采訪發現,東關龍燈的來歷竟有兩個版本。
旭升村提供的資料稱,村里原有做扎花生意的荊家,常年往來于大江南北。一次,荊家人在江南看到有民間舞龍的民間社火,甚是熱鬧,給民間節日帶來喜慶氣氛,遂想到宋朝兩個皇帝出生在東關,何不玩龍燈以示紀念?他們把這一技術引回來,扎制龍燈供鄉鄰玩耍,從此流傳至今。
該村幾位龍燈傳承人的說法則是:明代萬歷年間,爽明街北端建造了宋太祖廟,并立石碑一道,上刻“夾馬營”三個大字。傳說某日,電閃雷鳴過后,一條巨龍降到了這一帶,鄉親們天天祈禱,端水往龍身上潑,求它返回上蒼。鄉親們的舉動感動了天庭,龍騰空駕云又回到天上,東關藝人后來模仿龍的形體制作了東關龍燈。
旭升村村委會主任王軍安的父親是東關雙龍的老藝人,20多年前,王軍安就擔任過玩雙龍社火的總指揮。他說,無論雙龍的來歷如何,有一點是相同的,雙龍系火龍和青龍,火龍象征宋太祖趙匡胤,青龍象征宋太宗趙光義。
東關龍燈 與眾不同
他說,東關雙龍燈制作與其他地方的龍燈制作有著很大不同,一是龍頭,火龍為金紅二色,青龍為金青二色,凸眼銀牙,巨角高;二是龍身為鱗狀,粗大分九節,寓意洛陽為九朝古都之意;最大的不同是,龍尾為掃帚尾,象征宋太祖執政橫掃天下之意。
王軍安說,東關龍燈陣容之大也是其他龍燈社無法相比的。龍燈前面有大紅宮燈一對,上寫河南府洛陽縣大東關雙龍社,后面兩對大紅爪燈上書有東關字樣,其后是門旗、帥旗、尖子旗等;旗陣后是撓閣,少男少女以民間或歷史故事為素材,或扮成十八里相送,或扮成千里送京娘;撓閣之后是捎子棍和火彈子開道,隨后是四十八面大鑼,四面牛皮大排鼓,二十四面巨鐃,十二面大鐃,最后是火龍和青龍。
“盤龍頭”是東關龍燈的絕招。每到十字路口,龍燈就舞一陣子,或表演“雙龍戲珠”,或表演“爬龍山”。更精彩者是“盤龍頭”,數十人搭成人梯傳遞龍頭,層層升高,龍身盤繞于高梯上,龍頭左右搖擺,龍順人梯步步高升,龍頭升至頂端渾身抖動,龍尾在下來回盤旋,龍頭左右搖擺,煙火如巨龍口噴一般,金鼓齊鳴,表演達到高潮,氣氛熱鬧,場面壯觀。
旭升村負責文藝演出的村委會干部相進中說,在任西江、王大安等老一輩民間藝人的言傳身教下,一批后起之秀已掌握玩龍燈的絕技,龍燈的骨架、龍鱗等道具也進行了改進,目前妥善保管在倉庫里,一旦市區有大型活動需要出動,隨時可以演出。(記者 謝紀昌 實習生 張怡熙)【原標題:錦鼠迎春鬧元宵:倆皇帝引出的東關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