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背裝是熊耳山區尤其是嵩縣特有的民間藝術。其實不然,上網仔細查看,僅在河南,就有南陽和新鄉的背裝聞名遐邇,即便在洛陽,除了嵩縣,李樓的三官廟背裝也很有名氣。
說嵩縣背裝,其實是嵩縣舊縣西店村的背裝。據說背裝在這里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
西店村的背裝,演繹的是當地長久流傳、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或戲曲故事,有《哪吒鬧海》、《丑三打柴》、《蟠桃會》、《蔣平捉花沖》、《七仙女送子》、《松鶴延年》、《穆掛英下山》、《斷橋》等。
背裝也分生、旦、凈、末、丑。每個故事的表演小組稱為“一垛”,每垛分上、中、下三部分,用鐵架和裝飾品固定在一起,上層表演者稱“上裝”,多為兒童表演;下層表演者稱“下裝”,由技巧嫻熟的成年人扮演;中間稱“中節”,用各種造型藝術和民間技術巧妙地將“上裝”和“下裝”連為一個整體,承上啟下。上裝表演者的身體被捆扎固定在經過造型的鐵架上,鐵架下部則牢牢捆扎在下裝表演者的腰部和肩上。想想看吧,背著十幾斤重的鐵架子和一名幾十斤重的小孩,進行著各種表演,這得需要多大的氣力啊!更神奇的是,鐵架子被隱藏在戲裝里,外人很難看出其中的玄機。
這種土得掉渣的民間藝術,只要有一片空地,場子就扎起來了,“嘡嘡嘡”鑼鼓家什一響,小山村就熱鬧了。你看裝上裝下,有咿咿呀呀唱的,有以袖拭淚的,有刀來槍往武打的,有懸空上下翻飛的,還有各種高蹺動作,看得人眼花繚亂,心提起了又放下,放下了又提起,提提放放中,給你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感覺、一種樸實無華的大美。【原標題:背裝: 喜怒哀樂背上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