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洛陽心意拳代表隊在1998年河南省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上進行集體表演。 (資料圖片)
②日本《武術》雜志封面刊登洛陽心意拳第七代傳人孫友恒表演的“虎撲雙推掌”。 (資料圖片)
洛陽心意六合拳走入近代和當代,呈現(xiàn)出傳承多元化的可喜景象,不但有回族弟子,也有漢族和其他民族弟子。德高望重的馬夢樂大師授徒頗多,其中出類拔萃者有金賴、孫順福、馬應照、馬杰山、夏志臣、金黑彥等。當代拳師馬宏憲、夏左周、馬世賢、孫友恒等也為洛陽心意拳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一
寫到洛陽心意拳近代繼承人時,記者有幸看到了第五代名師馬夢樂的碑文。這篇碑文由洛陽民俗學者寇北鎖先生撰寫。開篇寫道:“公諱夢樂,回族,洛陽塔灣村人。父名全中,皮匠為業(yè)。兄夢新、夢林,弟夢虎。守土務農,家僅薄田三畝,破窯一孔。”
從這些文字來看,馬夢樂出身寒苦,幼時家庭困難。正因如此,他從小就很懂事,習武健身,自強不息。他生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15歲時師從洛陽心意拳第四代傳人劉萬義,善學善悟,進步很快,深得劉萬義喜愛。為了不耽誤他學拳,劉萬義每次外出不在洛陽時,都要委托馬梅虎先生傳帶馬夢樂,所以馬夢樂得到了兩位大師的指點,20歲時已把拳法練至爐火純青的境界。
一日,靈寶虢州街來了一個馬戲班,準備搭臺演出,掙點兒辛苦錢。當?shù)赜幸粋姓王的地頭蛇,慣使拳棒,蠻橫霸道,手下有一幫潑皮無賴。這日他帶著手下在街頭閑逛,正遇見馬戲班開場表演。姓王的不由分說,上前就讓馬戲班交出十兩銀子。
這是首場演出,馬戲班哪里會有現(xiàn)錢?班主說:現(xiàn)在確實沒錢,請您寬限三兩日,到時候一定奉上。姓王的哪肯允許,抄起一根長棒,把馬戲班所用道具一并打碎,喝令馬戲班立即離開虢州街,從此不得來此演出。
班主又氣又恨,街上百姓也替他鳴不平,但迫于無奈,大家只好幫助馬戲班的人收拾行裝。正裝車時,班主突然想起了洛陽拳師劉萬義,兩人過去有過交往,他素知劉萬義為人正直,不會見死不救。于是他急來洛陽求救。當他趕到塔灣村的時候,正遇上馬夢樂向師父劉萬義學拳。聽了馬戲班班主的哭訴,馬夢樂怒不可遏,自告奮勇,立即隨班主趕往靈寶。
及至靈寶虢州街,馬夢樂徑直來到地頭蛇的住處,只見院中有兩個人正在練武。他自報家門,說明來意,好言對那姓王的說:“如缺錢用,愿奉薄資,望你手下留情,放過馬戲班,我愿為你們說和。”不料對方蠻橫地說:“別說你來,就是你的師父來了,又能把我怎樣?快快爬回洛陽!”他令院中那兩個練武者與馬夢樂交手。
馬夢樂冷笑道:“院子里動手,勢必驚動鄉(xiāng)鄰,不很雅觀。再說這院子也太大了,交起手來敗家要跑,勝家還得去追,豈不費事?不如到窯洞內交手為好。”對方一想:窯洞中地方狹小,三個打一個,馬夢樂難以施展功夫。于是他叫人把窯中雜物收拾干凈,搬來兩條長凳,那兩人分坐在窯洞口兩旁,姓王的站在窯洞中間叫陣。
只見馬夢樂一個箭步跳到窯中,誰知窯洞中光線較暗,他突然進入,眼前模糊,視物不清。這時,他只聽得窯洞口有“呼呼”的風聲,原來是長凳上的人突然雙雙舉凳,朝著他的后腦勺打來。
不好!馬夢樂一閃,持凳人打空了,身體前傾,擠成一團。馬夢樂不管他倆,縮身前縱,一招“黑狗吃屎”,先把姓王的雙腿打折,接著又把那兩人制服。整個過程快如閃電,對方還沒看清馬夢樂的招數(shù),就一個個被脫去鞋子。三人認輸,赤腳呆在窯中,連聲說“再也不敢了”。馬夢樂把三雙鞋子一并裹了,大步流星地來到馬戲班,把鞋子往地上一撂,說:“拿下了,你等隨我離開這里吧。”隨后他護送馬戲班走出靈寶。
馬夢樂性格爽朗,胸襟開闊,在洛陽聲譽絕佳,凡敗在他手下的好漢,只要為人正道,認輸后欲和他修好,他都不計前嫌,欣然與其結為朋友,頗具大師風范。
二
馬夢樂的碑文中還寫道:“公崇尚武德,擇善收徒。出類拔萃者有金賴、夏志臣、孫順福、金黑彥、馬應照、馬杰山、金躍堂、馬利彥、海會同等。”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心意拳越往后授徒越多,拳師蔚為大觀。
其中有個人叫孫福生,祖居東關大街,活動于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他曾在西安打擂獲勝,后在洛陽東關開了一爿飯店。一天,一個西安賣藝人在飯店門口設場,炫耀武功。孫福生出來和他比武,剛交手時,他并不在意,熟料賣藝人向他的致命處打來,他才警覺對方下手挺狠,于是用雙臂一擋,對方連連后退。他余勢未收,順便一躍,飛上房頂,賣藝人連連驚嘆,心悅誠服。孫福生傳承有序,身后有不少弟子,代代綿延,使得這一門弟子好手頻出,至今仍活躍于洛陽武術界。
孫順福生于清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20歲時已練得一身好功夫。這一年,駐洛國民黨88師即將開往抗日前線。為提高將士的格斗本領,師長在洛陽尋求武師,以訓練部隊官兵。部隊聘請國術館的王教練設擂,一直打了6天,來應戰(zhàn)的無人能勝,后來孫順福打擂成功,遂到部隊教拳術和刀術。這在前篇已有敘述。
金黑彥生于1921年,他天資聰慧,學拳一點就通,頗得老師喜歡。《洛陽回族志》上有這樣的記載:“馬夢樂曾向弟子夸贊金黑彥:‘黑彥身輕靈巧無比,簡直賽似猿猴,頭猛,肩勇,手狠,腳疾,無一處不妙,實為心意拳之大幸!’。”寇北鎖先生在他的《心意六合拳源遠流長》一文中寫道:“經過十幾年的磨煉,金黑彥繼承了心意拳原始拳法,使心意拳不失真?zhèn)鳌K麄魍绞谒嚇O其認真,要求嚴格,總是把所學拳法及套路正確地傳授于徒。心意拳能夠正確流傳至今,金黑彥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的功績將永載心意拳史冊。1986年,金黑彥因病去世,享年65歲。”
寇先生告訴記者:金黑彥的徒弟有馬宏憲、馬勝利等。馬宏憲如今仍在洛陽,他得了金黑彥的真?zhèn)鳎绕鋵W到了“百花點將”絕技。
馬宏憲先生今年70多歲,精神很好,說話聲調溫和。他告訴記者,金黑彥打起“百花點將”來迅捷有力、干脆利落,決不拖泥帶水,而且動作多,實戰(zhàn)時對手不好抓住他。
綜觀這一代傳人,其特點是授徒多,每個人的弟子中都有佼佼者。而這些新時代的拳師,已意識到洛陽心意拳面臨革新,必須與時俱進、向外拓展,以把洛陽武林的這朵奇葩傳播出去。其中第七代拳師孫友恒,在宣傳洛陽心意拳方面尤為突出。
三
孫友恒,回族,今年56歲。他練拳注重博采眾長,主要從師于孫順福、馬杰山。記者曾多次見到他在洛浦公園帶領學員練拳,他分段演示,干脆利落,時而“白蛇吐芯”,時而“野馬盤槽”,左沖右突,威風八面。招數(shù)使到酣暢淋漓處,他眼中光芒四射,拳頭呼呼生風,讓人嘖嘖稱嘆。
孫友恒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傳統(tǒng)武術的興趣逐漸減少了,又忙于工作和生計,迷戀學武的人并不多,所以習練洛陽心意拳的最多只有百十人,大部分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大多從事餐飲業(yè)和商貿業(yè)。而能堅持天天“蹦拳”的人越來越少了,加上過去有不許公開練拳的規(guī)定,導致各派之間封閉保守,相互交流較少。即使是洛陽人,知道該拳源流和特點的也很少。
為使這一武林奇葩走出洛陽,他多年來奔走呼吁,廣為宣傳,一方面整理材料、發(fā)表文章,讓更多的人知道洛陽心意拳;一方面堅持練拳,延續(xù)發(fā)展,帶領弟子參加各種比賽(如圖①)。
據(jù)《洛陽市志》第17卷記載:1985年,洛陽市少數(shù)民族武術學院成立,校址設在郊區(qū)塔西回小,由洛陽心意拳拳師孫遂亮、省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摔跤亞軍馬德運等人任教練,招收一些年輕學員,傳授心意拳和其他運動項目。1989年,馬宏憲、馬勝利、馬德運等創(chuàng)辦洛陽心意拳武館,學員最多時達到40人。接著,洛陽瀍河心意拳研究會在東關回民小學宣告成立,此后在挖掘整理拳派資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由于財力不足,研究會工作經常面臨困難。即使如此,一些拳師還是憑著熱情在竭力維持協(xié)會工作,每次組織活動和外出參觀時,紛紛慷慨解囊,服裝費、路費等活動經費都自掏腰包。
1990年,日本《武術》雜志季刊以孫友恒大幅照片做封面(如圖②),用了26頁篇幅,刊發(fā)《洛陽心意拳的歷史與現(xiàn)在》、《心意六合拳的實戰(zhàn)拳法》等長篇文章,共發(fā)行20萬冊,在日本武術愛好者中掀起了洛陽心意拳熱。
目前,洛陽心意拳已傳至第八代。記者曾遇到過來自新安縣的楊德民,這位44歲的習拳者說:盡管弘揚心意拳有一些困難,但只要我們注重宣傳,同時下功夫操練,洛陽心意拳的前景是廣闊的。他告訴記者:2004年9月,我市心意拳在河南電視臺《武林風》欄目中展示了“連角”,贏得了稱贊。也有人在國際第三屆傳統(tǒng)拳武術大賽中取得了好成績。他表示,他們這一代習拳者,決心練好基本功,以期使洛陽心意拳在新時代煥發(fā)光彩。
實際上,洛陽心意拳也只有在這些“新生代”習拳者的運作中,才能走向未來,因為任何拳種都有一個不斷完善提高的過程。最初的時候,“心意拳”比較簡單,只有最基本的十二大式。其中有以剛勁聞名的“前六式”,包括“金剛搗捶”、“野馬盤槽”、“熊膀”等;還有以柔勁聞名的“后六式”,包括“虎撲”、“燕抄水”、“鷂子入林”等。而同樣聞名的“十大形”,也不過是模仿龍、虎、馬、猴、雞、鷂、燕、蛇、熊、鷹的撲擊穿側、捕食閃躲等動作,帶有明顯的攻守套路,招式上多為單式。再往后,才有了“百花點將”等多種套路和制敵絕技,并融入了器械,出現(xiàn)了心意棍、心意六合槍(六合大槍)、心意雙節(jié)棍等。
縱觀洛陽心意六合拳的傳承發(fā)展歷程,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拳種出自洛陽,師承源遠流長,過去一路風雨,今后道路正長。 心意六合拳像洛陽牡丹一樣芬芳,像洛河水一般綿長,馥郁于古代,振興于未來。我們期待著這一武林奇葩,能在當代人手中走進花團錦簇的未來。【原標題:洛陽武林之心意六合拳⑤ 洛陽心意拳前景遠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