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禮,回族,洛陽邙山馬坡村人,心意六合拳在河南最早的傳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卒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他依據心意拳古拳譜,創立了洛陽“圣行心意六合拳”,人稱“神拳”。他武功高超,曾打出少林山門,平生傳奇多多,身后高徒林立,是洛陽心意拳的開山祖師。
一
上篇說到,山西蒲城人姬際可創立了心意六合拳。他有反清復明之大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廷的統治日益穩固,他便關起門來一心練拳。由于清廷對反清志士防范甚嚴,所以他在故鄉行事非常謹慎,把所編拳譜深藏家中,凡家里雇人種地,從來只雇短工,不雇長工,怕外人在家里呆的時間長了,偷偷學到拳術,走漏了風聲。
傳說洛陽回民馬學禮,迷戀心意拳,仰慕姬際可,他想拜姬際可為師,苦于無人引薦,又無豐厚的禮金。13歲那年,他背上干糧來到蒲城,只見姬家大門緊閉,根本沒有機會見到大師。
馬學禮徘徊多日,心生一計,裝成啞巴沿街乞討。每次來到姬家門前,他一不敲門行乞,二不近前佇立,只是不遠不近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守門人施舍他一些食物后,他就道聲謝慢慢離去。時間久了,姬大師的家人和傭人都覺得這個啞巴知禮,對他有了好印象。
一日,天空中飄起雪花,朔風勁吹,大街上人跡漸少,可馬學禮仍然端著討飯碗佇立在姬家門前的雪地上。守門人把這一情景告訴了姬際可。大師覺得他確實可憐,又見他身體強壯,規規矩矩,便交代下人:讓他來家里吧,做個短工。
馬學禮在姬家一干就是3年。他白天干活,一有機會就偷看姬大師練拳,夜晚回到自己的小屋,琢磨大師的一招一式,慢慢地模仿、苦練,3年中學得許多拳術套路。
有一天夜里,馬學禮又在自己的小屋里偷偷練拳,雖然沒有掌燈,但他跳躍騰挪,虎虎生風。姬大師聽到動靜,讓他開門,秉燭而入,見他微微出汗,已知他在偷偷練拳。姬大師沒有訓斥他,只是拿眼細看這個洛陽后生。馬學禮見事已至此,“撲通”跪倒在地,開口說話。
姬大師大驚,這才知道他為了學拳裝作啞巴,甘當傭人,白天干活,夜晚練拳,真真難為這個少年了!姬大師當即把他扶起,說:“你雖然學到了心意拳的外形,卻不知其拳理,更不知如何運用,這等于白學。”馬學禮重又跪地,再拜曰:“請收我為徒,教以拳理、拳法,此生不忘師父大恩!”
姬大師見他心誠,于是打破常規收他為徒,把心意拳的訣竅教給他。這一學又是3年,其間寒來暑往,風雨朝夕,馬學禮皆認真操練,不曾有半點兒懈怠,直練得路路貫通、招招到位。這時他已經19歲,筋骨強壯,站如松,臥如弓,一舉一動有著拳師風范。姬大師對他說:“你已學到本領,可以回洛陽了。” 馬學禮謝過恩師,背起行裝打道回府。回到洛陽后,他在瀍河清真寺開館授徒,設堂傳藝,遂成洛陽心意拳一代宗師。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馬學禮的師傅就是姬際可了。記者不敢全信,就到瀍河回族區查閱有關洛陽回族的文史資料,結果發現:馬學禮祖籍馬坡村,后遷居北窯村,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而姬際可呢,早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就去世了。也就是說,當馬學禮出生的時候,姬際可已經過世30年了,他怎能跟一個已經過世的人學拳呢?
再到瀍河區的一些街巷走訪,記者又聽到一種說法:姬際可在山西把拳術傳給了曹繼武(安徽人,自稱“南山鄭氏”),曹繼武又把拳術傳給了馬學禮,因為《王自誠拳譜》》上說:“得姬老師之真傳者,惟其南山鄭氏一人焉。”一些回族老人認為馬學禮的老師是“南山鄭氏”。
歷史的謎團還是無法解開。我思忖還得去走訪心意拳的傳人。于是,我又來到洛陽心意拳第7代傳人孫友恒先生家里。
二
孫友恒說:我從小就聽說洛陽心意拳祖師馬學禮是跟一個白胡子老頭學的拳。他說:馬學禮家境貧寒,13歲替人放羊。放羊勞累的時候,他就把羊群攏在瀍河中游的“十方院”歇腳。一天,他在那里遇到一個白胡子老頭。老頭自稱隱士,身高六尺開外,白須飄飄,雙目有神。他對馬學禮說:“我觀察你好多天了,見你放羊時腿腳勤快,溝溝崖崖都難不倒你,是個可造之材!這樣吧,我教你一套拳吧。”馬學禮于是拜白胡子老頭為師,刻苦練功,學了7年,得其真傳。
一天,老者告訴馬學禮:“我要遠行,你要努力苦練,10年后可去少林寺試功,打出山門,讓武林承認。”馬學禮問師父尊姓大名,老者說:“不必問我姓名,知道神拳即可。”于是飄然遠去,不知所終。
孫友恒對記者說,洛陽練習心意拳的人,差不多都知道這個故事,大家認為這個白胡子老頭是一個神仙,他沒有來處,也沒有歸處,神秘得很,很像神仙。我當即向他提出一個問題:馬學禮跟白胡子老頭學拳,并非三天兩天,而是整整7年。7年中白胡子老頭住在哪兒?是住在十方院嗎?若住在十方院,他是一位道士嗎?
孫友恒笑了,沒有直接回答,似乎在說:神仙嘛,可以隨時隱身,也可以隨時現身,云里來霧里去,根本不需要居住地。
我想,既然要追溯洛陽心意拳的源頭,馬學禮的師承關系就必須弄清,就又多方查找資料,終于查到顏紫元寫的《馬學禮師承之謎》和《心意拳游學記》,文中交代他曾采訪過洛陽心意拳一代宗師馬宏憲。馬宏憲告訴他:“馬學禮是個放羊娃,13歲放羊時在十方院得一隱士傳授心意拳,前后共7年。后來,隱士還要將正骨術秘方傳給他,但每次傳授時都有人來打擾,前后共3次,傳授不成。于是隱士認定這是天意,不讓他將正骨術授給馬學禮。于是隱士帶著正骨秘方往東邊走去,途經白馬寺附近的平樂村,見一郭姓少年正在窗前苦讀,于是隱士留住郭家,將正骨術傳于郭姓少年。”
這段文字可謂詳盡,不但說出了隱士授拳經過,還引出平樂正骨的源頭來。記者早在10年前采訪過正骨大師郭維淮,并寫了長篇通訊《大醫風范》,當時曾詳細詢問過平樂正骨之淵源,郭家人均沒提到這檔子事。但記者從洛陽民俗學者寇北鎖先生那里得知,馬宏憲是洛陽心意拳第6代傳人金黑彥的得意門生,頗得洛陽心意拳之要義,并知道該拳法的師承關系。顏紫元為了弄清這位隱士究竟是誰,查了許多資料,終于得知這位隱士名叫李失名,主要生活在雍正年間,但直到乾隆十一年才編著了《心意六合十大要序》。
至此,關于馬學禮的老師到底是誰的考證工作,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李失名當時住在河南府,后來離開洛陽城,到濟源王屋山隱居。從他活動的區域看,他始終沒有離開河洛文化圈,所以他傳拳術給馬學禮的可能性很大。
依我看,“李失名”這個名字大可考究,所謂“失名”,就是“隱其名”之意,似乎并非一個人的真實姓名,由此可看出此人確是一位隱士。《心意六合十大要序》記載:心意六合拳由姬際可開創,傳至“南山鄭氏”,而“南山鄭氏”又把拳術傳給了河南府的李失名。李失名常年活動在洛陽十方院附近,可推測出他是一位道士。而道家有言祖不言師的傳統,故李失名平時很少提到他的老師“南山鄭氏”。同時,道士蓄發留須,與傳說中的那個白胡子老頭形象相符。
由此看來,白胡子老頭兒就是李失名,他就是馬學禮的師傅。
白胡子老頭與少林寺方丈是朋友,他遠游前曾對馬學禮說:“10年后你可去少林寺試功,打出山門,讓武林承認。”而洛陽回族志也證實李失名與少林寺方丈交誼深厚,因為他著的《心意六合十大要序》,少林寺早早地就收藏了一本,這更說明白胡子老頭就是李失名。至此,關于馬學禮的師承之謎,終于在紛亂中理出了脈絡:山西蒲城人姬際可創立心意六合拳,他把拳術傳給“南山鄭氏”,“南山鄭氏”傳拳術給李失名,李失名傳拳術給馬學禮,一脈相傳,洛陽心意拳本源正宗。
正因如此,洛陽心意拳一直得到心意六合拳發源地山西蒲城的承認。2002年山西舉辦紀念姬際可先生誕辰400周年座談會,心意拳洛陽系代表孫友恒被安排第一個發言,足見這一拳派對洛陽心意拳“血統”的重視。
三
當年,馬學禮牢記師傅的話,10年后到少林寺試功。他要“打山門”,這是一項高級別的武術比賽,由寺中武僧把守幾道門,如果挑戰者能戰勝這些武僧,打出一道道門,便取得江湖上最高等級的“資質證書”。
至今,瀍河回族區年老的回民還對“馬學禮打出少林寺”的故事津津樂道。他們說,那天馬學禮趕到少林寺,天色將晚,他施展輕功跳到樹上,向寺內窺探,被正在練武的武僧發現,武僧大喊:“不要走了偷拳人!”
其實這一傳說并不真實,實際情況是:馬學禮的師傅與少林寺關系密切,他不用偷偷摸摸地上樹窺探,少林寺方丈歡迎他前來試功,他大大方方來到少林寺,然后打出山門,贏得了“神拳”殊榮。
“神拳馬學禮”的美譽傳開后,他回到洛陽,各大商行紛紛重金聘請他當保鏢。馬學禮行鏢十余年,從未出過差池。后來,河南知府邀請他擔任河南府“公差都頭”(負責社會治安的官員)。他緝盜成績突出,素有俠義之名。在辦案過程中,他曾遇到過一個山東響馬。此人武功高超,在洛作案后逃回原籍。河南府派馬學禮前去捉拿他。馬學禮風塵仆仆地趕到山東,只見響馬住在深宅大院內,墻頭高高,不好逾越,于是他解下腰帶,綁上棉靴,輕點腳尖越過墻頭。
那響馬正在教其女兒練武,平展展的八磚地面上,撒滿了干豌豆,若常人在上面走動,定會人仰馬翻,但響馬的女兒蹦蹦跳跳,如履平地。馬學禮知道這響馬武功高強,若壓不住他,他不會歸案的。于是他施展硬功踩踏豌豆,所到之處豌豆皆碎。
響馬見了,連聲叫好,但還是不服氣,把馬學禮請進屋里,拿出旱煙袋,卻不用火繩點煙,而是伸出兩根指頭,夾起一塊燒紅的炭,把旱煙點上了。馬學禮見狀,微微一笑,說:天真冷,烤烤火!于是他挽起褲腿,露出大腿,把那燒紅的炭放在大腿上,然后就著炭火點燃旱煙,笑著對響馬說:“吸了這袋煙,你跟我走?!”響馬嘆服:“我知道遇到高人了,現在就隨你走!”于是披枷戴鎖,往洛陽投案。
馬學禮47歲時棄官歸鄉,在瀍河清真寺辦起武學,傳授心意拳,一生收徒眾多,最有名的門徒有三人:馬興,后來成為心意拳洛陽系代表人物;馬三元,后來成為心意拳許昌系代表人物;張志誠,后來成為心意拳南陽系代表人物。馬學禮晚年編著了一套心意六合拳拳譜,命名為《圣行心意六合拳》。他去世前囑咐后人:“非吾門穆斯林弟子,寧可失傳,也不亂傳。”享年76歲。【原標題:洛陽武林之心意六合拳② 洛陽心意拳祖師馬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