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玩社火怎少得了鼓?鼓聲一響,震天動地。說起這鼓,咱洛陽的陳家大鼓可謂一絕。
陳家巨鼓驚天地
2007年3月,為慶祝5月27日奧運倒計時500天的開始,陳氏兄弟又應(yīng)邀制作一面直徑2.08米的奧運鼓送至北京,再次贏得盛贊。
2月19日上午,我們來到文奇鼓廠,見陳家四兄弟老二陳民超、老三陳現(xiàn)超、老四陳剛超,老六陳義超等近10人都在操著家什忙活,刨鼓圈的刨鼓圈,釘鼓釘?shù)尼敼尼敚6_圻郏檀汤怖玻瑵M院子鋸末飛濺,聲響紛雜。
1997年6月,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白馬寺鎮(zhèn)陳村陳家兄弟辦的文奇鼓廠精心制作了一面直徑3米的大鼓,送至北京,時任中國文聯(lián)黨組書記的高占祥為陳家兄弟的義舉感動,為陳家大鼓驚嘆,揮毫寫下兩行大字“巨鼓驚天地,華夏慶回歸”,送給陳家兄弟。
院子中間放著一面剛做成的大鼓,直徑兩米。買鼓的幾位老鄉(xiāng)正手拿著鼓槌試鼓,槌落處,鼓聲清越,震天動地!
買鼓的老鄉(xiāng)來自登封市潁陽,領(lǐng)頭的程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村玩社火的鼓都是慕名從陳家買的,去年買了30多個直徑1米的小鼓,今年想添個大鼓,就又來到陳家。其實,慕名而來的不只這幾個登封老鄉(xiāng)。據(jù)陳家老六義超介紹,春節(jié)期間,到他們家買鼓的除了洛陽本地人外,還有湖北襄樊的,江西九江的,河北新集的。
鼓傳千年技藝精
“文奇鼓廠名揚天下”,一點兒也不見怪。有關(guān)陳家大鼓最早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宋朝,據(jù)說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時所用的樂器中,就有陳家大鼓。到了民國時期,洛陽寺廟多、民間社火多、戲班子多,促成了陳家鼓的熱銷。當(dāng)時,洛陽老城東大街“俊盛泰”戲劇商店的人就經(jīng)常到陳村購鼓。銷售旺季,到陳家購鼓的鄭州、三門峽、山西、陜西的客商絡(luò)繹不絕。
在陳義超的院子里,至今還存有一面民國年間陳家制作的大鼓。這面鼓是破的,是黃河北的人買的,前幾年用壞了送到陳家來修,因為沒有修復(fù)的價值,就留了下來。這面破鼓的幫上,用毛筆寫著“民國十六年”的字樣。
制作大鼓程序繁
做鼓有兩大件,鼓皮和鼓板。做鼓板的木料,要求硬度好,不破不裂。據(jù)陳義超介紹,達(dá)到這些要求的木料有桑木、榆木、槐木等,其中桑木最好,做出的鼓聲音清越,傳遞甚遠(yuǎn)。
鼓皮是用牛皮做的,牛必須是公牛,還得是上了年歲的老公牛。因為母牛牛皮厚薄不均,做鼓皮容易斷裂。
剛買回的牛皮,首先要褪毛。陳義超說,先將水燒到一定溫度,不冷不熱,人提著帶毛的牛皮在水里抖來抖去,一定時間過后,拿出來,燙過的牛毛一刮就掉。
做鼓的前期工作,是將截好的一段一段的圓木鋸成一塊一塊的弧形板。將鋸好的鼓板放到陽光下自然晾干,然后儲存到干燥的房間里,儲存期至少一年,目的是為徹底挼掉木板的性子,使它聽人使喚。
做鼓的時候,將鼓板拿出來,放到火炕上,炕干水分,這才開始合鼓圈。鼓圈合好后,已成半成品的鼓還得再上一次火炕,將殘余的水分炕掉,用刨子將鼓邊修理光滑后,就到了最后一道工序:蒙鼓皮。
將切割成圓形的牛皮四周打上眼,拴上繩子,繩子的一端固定在鐵制的上鼓架上。把做好的鼓圈放到一扇舊石磨上,石磨下打楔子,左一個右一個,隨著楔子的增多,石磨上面的鼓圈慢慢升起,固定好的牛皮漸漸繃緊。
蒙皮的過程中還有個跳鼓的程序,讓腿腳靈活的小伙子或小姑娘,站在繃緊的鼓皮上輕盈地彈跳,這種方法不知傳于何朝何代,據(jù)說是為了徹底消除牛皮的彈性。跳過之后,失去彈性的鼓皮被徹底繃緊,在鼓的四周壓鼓皮釘上釘子,這鼓的一面就蒙好了。如法炮制,另一面蒙好皮后,在鼓的四周釘上幾個拉環(huán),一面鼓就做成了。【原標(biāo)題:洛陽白馬寺鎮(zhèn)陳村大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