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百年雜耍絕技,在劍尖斧頭上演繹民俗魅力

2013/8/23 16:13:50 點擊數: 【字體:


百年雜耍絕技,在劍尖斧頭上演繹民俗魅力

 垛子表演現場。

百年雜耍絕技,在劍尖斧頭上演繹民俗魅力

   三人垛子“白蛇傳”。

百年雜耍絕技,在劍尖斧頭上演繹民俗魅力

雙人垛子“狀元娶親”。

百年雜耍絕技,在劍尖斧頭上演繹民俗魅力

   天氣很冷,但演員們還是很高興的。

   
    核心提示

  一名七八歲的孩童,頭戴華冠,身著盛裝,單腿立于劍尖、斧頭之上,高懸在離地三四米的空中,還能左右搖擺,周身轉動……如此驚險刺激的畫面,并不是現代的雜技表演,而是洛陽當地一項在民間隱匿已久的百年絕技。這項名為“垛子”的民間雜耍絕技,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作為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神奇之處在哪里?讓我們一起來解開垛子的奧秘。

  1 發現

  深山里撈出“金寶貝”

  2007年4月,洛寧縣下峪鎮的工作人員下到各村莊,進行文化普查。下峪鎮地處深山,雖然群眾居住分散,山嶺險峻交通不便,但是當地老百姓的文娛生活相當豐富。逢年過節,十余個村莊都有劃旱船、扭秧歌、敲大鼓等精彩的文藝演出。

  一天,工作人員來到離鎮上數公里的崇陽村,無意中聽到村里老人提起:“村里有個絕活,好多年沒見演過了,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知道?”

  這項被村里人稱做“垛子”的絕活,實際上在崇陽村志的記載中,能追溯到明末的天啟年前(公元1621年至1627年)。村志里這樣描述:“在300多年前永寧縣(洛寧縣舊稱)一次盛大的迎春社火活動中,崇陽村共派出了19臺垛子,真是‘奇巧壯麗、競相斗舞、熱鬧非凡、招惹路人’。”

  得知這個消息,工作人員無不欣喜若狂。幾番打聽,工作人員在村里找到一位名叫苗永民的老藝人,他熟諳這項古老的民間絕技,還掌握著制作垛子表演所需道具和服裝的技藝。

    2 搶救

    古老珍稀的雜耍絕技起死回生

  進行文化普查的鎮工作人員了解到,垛子已多年沒有演出,如果再不加以搶救,這項珍稀的民間雜耍絕技將后繼無人。隨即,系統的調查、保護工作在當地展開。

  據崇陽村的百姓介紹,垛子其實是人們受高蹺表演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蠟燭燈臺造型的啟發產生。過去,表演形式別具一格的垛子,和高蹺等民俗節目一樣,多在廟會、元宵節等節會上演出,供人們觀賞、娛樂。
  工作人員查到,據當地文獻記載,垛子始于明代晚期,盛于清末,在洛寧縣興華、下峪等鄉鎮的山區都有人表演。民國后,這項絕技只在下峪鎮的崇陽村保留下來。

  由于垛子屬于大型集體表演項目,演出時動輒需要近百名演員,編排、制作非常麻煩,需要花費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最近幾十年,從未有人進行過大規模的演出,就是小型的垛子表演,也時斷時續。如今,崇陽村已很少有人見過垛子表演,更別說知曉垛子的制作、編排了。

  為讓先人創造的這項民間絕技得以傳承,在當地政府資助下,崇陽村的老藝人將垛子的演變、制作工藝、表演方式、種類和動作原理等相關資料分門別類,制成了光盤,并成立垛子表演隊,組織村民日夜排練。
  古老珍稀的雜耍絕技,終于起死回生!

  3 絕技

  神秘驚險刺激,觀者無不驚嘆

  15日,在下峪鎮的元宵節踩街活動中,崇陽村的垛子表演隊,在十幾個節目中率先亮相,拔得頭籌。十里八鄉的群眾,聞訊冒雪趕來,將鎮上的幾條主街道圍得水泄不通。能近距離感受這項民間雜耍絕技的驚險刺激,觀者無不驚嘆。

  在漫天雪花里,只見招旗隊開道緩緩走近,后面跟著兩張圓桌般的大鼓。擂得震天響的大鼓后,是鏗鏘的銅鑼隊。經過這一番渲染,現場氣氛達到第一個高潮,路旁的群眾個個伸長了脖子、踮腳眺望。

  “來了,快看!”眼尖的觀眾喊了一聲。果然,表演隊伍中突然出現一個身高約有3米的“大高個”,仔細再瞧,原來是上下兩人摞起來的。讓人感到驚詫的是,底下這位身穿古代官服的人肩扛一根鐵棍,頭頂上作新娘打扮的人竟單腿站在鐵棍之上!懂行的鄉親說,這講的是一個“狀元娶親”的老故事。伴著“狀元”的行進步伐,立在空中的“新娘”還揮舞著雙臂,表情怡然自得。

  更驚險的還在后頭。一個由8名壯漢抬著的大方桌上,疊羅漢般站立著三個人。這講的是“白蛇傳”的故事,站在桌上的“許仙”,右手托著一個寶塔,“小青姑娘”一柄長劍與塔尖相交,懸空立于一旁,一襲白衣、手拿紙扇的“白娘子”則單腿站在劍尖上,安如泰山。

  接著出場的造型里,有人踩在一把斧頭上,有人單腿立于石磨邊緣,個個從容不迫、魚貫緩行。不知其中玄機的觀眾除了暗暗為表演者捏一把汗,心里還不時發問:這是怎么做到的?
 
   4 探秘

  繁復巧妙的設計,融入無限智慧

  表演結束,我們跟著垛子表演隊的負責人苗永民來到演員們卸裝休息的地方,一探究竟。

  苗永民介紹說,垛子表演分為高樁和低樁,在排練時間充裕、排練費用有保障的情況下,十幾臺高、低樁常常齊齊出動,場面宏大,精彩迭出。

  上下兩人表演的叫低樁,高樁則為垛子的精髓所在。根據方桌上演員數量的多少,高樁分雙人垛子、三人垛子、多人垛子等。垛子的演出內容幾乎都來自戲劇故事、民間傳說,演員濃妝艷抹,高空表演,場面驚險刺激。

  “垛子的玄妙之處,全在觀眾見不到的一個鐵架子上。”苗永民說道。

  大方桌被稱為垛子的底座,別以為看著笨重,其實內藏玄機。撤去上面的道具,方桌中央露出一個小孔,豎穿著一根直徑約3厘米的鋼筋,表演者稱其為“鐵拐”。

  表演時“鐵拐”被演員裹在了戲服里,不讓觀眾看出破綻。像我們之前看到的“白蛇傳”造型,“鐵拐”緊貼著最下方的“許仙”的身軀通過,再拐個彎從其右手處出來。“鐵拐”上端還接著一個“T”型的鐵腰卡,上面的演員看似踩在兵器上,其實被鐵腰卡固定住了。然后再用白布、棉絮將演員從腳到腰和“鐵拐”、鐵腰卡緊緊捆在一起,外面再罩上寬大漂亮的戲服,觀眾絲毫看不出其中的端倪。

  踩垛子的演員,一般選擇的是七八歲的小孩,小孩身小體輕,立于三四米高的垛子上不易摔下,而且還減輕了抬垛隊伍的壓力。

  當地有首民謠里說:“崇陽不是城,遠近挺有名。鑼鼓喧天鬧元宵,垛子雜耍鬧花燈。”2009年,洛寧縣“下峪垛子”被列入第二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鄉親們都希望,這個原本瀕臨消失的古老民間絕技,能在更多人面前展示恢弘氣勢和永恒的民俗魅力。【原標題:百年雜耍絕技,在劍尖斧頭上演繹民俗魅力】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日報 2011-02-18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讓民間雜耍“垛子”重放光彩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