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洛寧縣下峪鄉舉辦各種民間文化活動喜慶元宵佳節。其中,崇陽村的民間雜耍“垛子”成為一大亮點,近幾天連續演出頗受群眾歡迎。下峪鄉崇陽村藝人苗永民今年52歲,是該村民間雜耍“垛子”的負責人,談起“垛子”,苗永民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垛子”的玄妙
苗永民介紹,“垛子”的獨特風格都表現在鐵架子上,每次演出時,表演者根據辦樁內容,不斷用變換架子的戲法表現桌臺上多層次人物的藝術魅力。“垛子”的特色突出六個字:新、奇、妙、精、活、巧。
“垛子”的表演隊伍由幾部分組成,有招旗隊、秧歌隊、鑼鼓隊。一般是招旗隊開道,旗上寫明“垛子”表演隊伍的單位名稱;鑼鼓隊、秧歌隊跟進,渲染活動氣氛;最后出來的才是人們期盼的“垛子”。“垛子”隊伍出動時,大街小巷人潮涌動,鼓樂喧天,彩旗飛舞,十分壯觀。
“垛子”又分高樁和低樁。在排練時間充裕、排練費用有保障的情況下,“垛子”常常一連出動十幾臺高樁和低樁,魚貫緩行,場面宏大。低樁,通常是上下兩人來表演,下邊是一個經過化裝、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其肩頭上站著一個四五歲、身著盛裝的兒童,一上一下,十分美妙、奇特。高樁,是“垛子”的精髓。根據演員的多少,有雙人“垛子”、三人“垛子”、多人“垛子”等。表演以戲劇故事、民間傳說為主要內容,演員濃妝艷抹,高站空中表演,驚險、生動。如,表演古裝劇《穆桂英掛帥》,一個八人抬的特制大方桌,桌上的主道具就是磨盤,磨盤上站著威風凜凜的“穆桂英”,其肩上的大刀一頭站著“楊文廣”,一頭站著“楊金花”,3個人還可以隨著磨盤的轉動而旋轉著表演。又如,表演《西游記》,桌上可站立師徒四人,一同西天取經,場面美不勝收。
“垛子”工藝獨特
“垛子”的制作較為復雜,既要有安全保障,又要玄妙、驚奇,還要造型優美,這樣才能表現出其獨特的藝術特色。
“垛子”的底座是一個由工匠們精心設計制作的大方桌,方桌上面根據表演的內容擺上不同的飾物。底座中央豎穿著一根直徑約3厘米的鋼筋,表演者稱其為“鐵拐”,支撐著整個“垛子”的重量。表演時,桌子上站立的演員把“鐵拐”裹在戲服內,不被觀眾看出。如《狀元祭塔》,美麗的“白娘子”踩在“小青姑娘”的劍尖上,“小青姑娘”則站在“許狀元”手持的塔尖上,高懸空中,看不出有立腳之處。其實,這些都是靠底座中央穿出的“鐵拐”來支撐的,將鋼筋在垛底牢牢固定以后,緊貼著下邊人物的身軀通過,再從其手部出來,延伸至上邊扮演者的腿部、腰部等,讓觀眾看不出端倪。
“鐵拐”上端是一個T型鐵腰卡,將化好裝的在空中表演的演員抱上垛頂,踩在兵器上,然后用白布、棉絮將演員從腳到腰和支撐演員的鋼筋緊緊捆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外面再罩上寬大而漂亮的戲服遮住纏繞的痕跡,底下露出假腳。
為制造驚險效果,制作者通常會在底部只設計出一只假腳,而把另一只露在后邊稍高的位置,形成“金雞獨立”之勢。這樣,觀眾遠遠望去,看到的仿佛是演員單腿站立在兵器等道具上,顯示出威武的氣勢。
踩“垛子”的演員,一般選擇5歲至12歲的孩子,一則身小體輕,立于四五米高的“垛子”上不易摔下;二則盡量減少整臺“垛子”的重量,減輕抬垛隊伍的壓力。一臺高樁大“垛子”所要出動的人員很多,8個抬“垛子”的,外加8個換班的,4個拿護桿的,所以每臺“垛子”需有20多人。
搶救出來的珍稀雜耍
苗永民說,崇陽村的“垛子”是我國珍稀的民間雜耍,始于明朝晚期,盛于清末。
“垛子”是社火中雜耍的精粹項目,開始多用于古廟會、元宵節、春節,供人們觀賞、娛樂、歡慶太平盛世。
由于“垛子”是大型集體表演活動,需要近百人同時演出,編排、制作非常麻煩,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幾十年來,“垛子”在下峪鄉崇陽村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演出,就是小型的“垛子”表演,也時斷時續。近年來,很少有人看到過“垛子”表演,熱衷于“垛子”制作、編排的人越來越少,“垛子”面臨“滅絕”的境地。2007年,下峪鄉利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利時機,對“垛子”進行保護,終于使“垛子” 重現洛寧。 (記者 陳占舉 通訊員 丁少瑋 文/圖)【原標題:垛子雜耍藝 驚險又神奇—老藝人苗永民談“垛子”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