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程園
2013/8/23 16:32:1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程園位于伊川縣城西側1公里處,始建于公元1090年,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和其父親程珦的墓園。
程顥、程頤死后,宋哲宗為示尊崇,賜墳地祭田2120畝,墳院中建三先生祠。院內有翁仲、石馬、石羊、石虎等,每年春秋大祭,河南府知府、嵩縣知縣等地方官吏必親臨主祭。后屢遭兵患,墓院損壞殆盡。
如今的二程墓占地40余畝,有古柏500多棵。墓地西北隅,成品字形排列3個墓冢,上為程珦墓,左為程顥墓,右為程頤墓,墓前有明清時期的重修碑4通。
1986年開始,伊川縣政府大力修繕程園,新建山門,新圈圍墻,成立了“伊川縣程園管理所”,加強了程園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目前,程園內除二程及其父的墓冢外,還有其子女及二程叔父的墓冢,原來的大門、二門、墓祠、山院、祠堂、明棚、廂房等建筑,以及部分石碑、石刻、石翁仲。二程墓于1963年被公布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程母教子故事多
程顥(公元1032年-公元1085年),字伯淳,號明道,曾任監察御史;程頤(公元1033-公元1107年),字正叔,號伊川,曾任西京國子監教授,崇正殿說書(皇族講經的老師)。兩人共同開創了理學,二程理學繼承和發揚了孔孟儒學,是北宋以后各王朝統治中國的正統思想學說。
二程的母親侯氏是山西盂縣名儒侯道濟的女兒。侯氏自幼好讀書史,常與其父談論治國之道,侯道濟常感嘆:“恨非男兒!”二程的在儒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與母親的教育密不可分。
侯氏深知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她曾說:“子之所以不能成才,在于母蔽其過,而父不知也。”有一次,程頤在玩耍時將同伴的玩具甩到池塘里了,程母便親自帶著程頤到鄰居家去道歉。
程家有奴仆,程母從小就教育二程要尊重奴仆。奴仆犯錯,有人要斥責,程母趕緊制止,并當著二程的面說:“貴賤雖殊,人則一也!”讓二程從小就懂得平等地尊重每一個人,特別是地位低賤的人。
程母有仁愛之心。程家有個商人鄰居,其妻去世后,留下了一個三歲的女兒,程母便把她收養過來,視如己出,并對二程說,做人要“視人善當如己善,視他物當如己物”。
她還經常教育二程:在人的成長中“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讓他們經受得住挫折的考驗。二程后來經受住了逆境的考驗,矢志不逾地研究理學,終成一代大師。
程顥:“視民如傷”;程頤:弱冠儒生入太學
公元1057年,25歲的程顥考中進士,同他一起中進士的有蘇軾、蘇轍、曾鞏、張載。在十余年的從政生涯中,他先后做過陜西戶縣主薄、南京上元縣令、山西晉城縣令、河南扶溝縣令、朝廷監察御史。
程顥在從政期間,秉持儒家以民為本的政治理想,以仁者愛人的君子風范,深得百姓愛戴。他每到一地,就在衙門大堂上懸掛“視民如傷”的匾額,并說“顥常愧此四字”。
頤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皆未中,從此絕意仕途,以處士(有學問而沒有考取功名的人)身份在家聚眾講學。
1052年,剛滿20歲的程頤跟隨父親來到京城。一日,程頤到太學(宋朝的最高學府,當時由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執掌)游玩,胡安定以“顏子所好何學”為題讓太學生寫策論,程頤寫了一篇《顏子所好何學論》。
胡安定讀了文章,當即約見程頤,并以學職之位相許,弱冠之年程頤因此而進入了堂堂太學。
二程理學深刻影響后世
二程創立的理學,是用“理”將儒家經典思想的豐富內容予以涵蓋,提出了社會治理和人們安身處事應遵循的原則和規范、道路與方法。
二程理學是對孔孟儒學的繼承與發展,它繼承了儒家經典中仁義禮智信等心性修養,將成德成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哲學的最高理想;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和創新,在吸收佛教思辨的基礎上,給儒學增添了辯證內核。
二程理學中包含著理性主義因素,倡導理性地看待事物、處理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對事物的認識要持中,不走極端;就社會治理來說,要順應天理、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就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說,要節制人的過分欲望。
二程理學的核心內容,包括成德、成圣的道德修養觀,“中、正、誠、敬、恕”立身處世原則,“公、德、仁、順、和”治國理政之道和義利觀,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深刻而廣泛。一些經典格言(如天理良心、誠心誠意、天理難容等)已融入人們的思想和口語中,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億元打造程林文化園
2004年,伊川縣政府投資190余萬元,對程園內外進行了全面整修,修建程園廣場,為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場所。
2010年3月,程氏后裔程道興與伊川縣人民政府簽訂協議,投資1.05億元,興建占地300余畝的程林文化園,建成后的程林文化園共分三部分:西側為程林祭拜區,中間為程廟紀念區,東邊為書院文化區,集文化、娛樂、休閑、商業為一體,打造伊川縣又一座標志性文化工程。【原標題:伊川程園】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市委統戰部 20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