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關公是怎樣贏得儒生欽敬的呢?要知道那些書生雖然文弱,卻很倔強,他們尊崇的是圣人孔子,這是因為他老人家開創了儒家學派。他們尊崇的亞圣人是孟子,這是因為孟子對儒家學說有突出貢獻。而關羽呢?整天揮著一把大刀,把人家的腦袋,當作標點符號,殺來殺去,任意刪節。難道用大刀一個勁兒抹人家的脖子,也能立德、立功、立言嗎?
這不是咄咄怪事么,卻是為何?
其實關公被儒家承認為神,憑的是皇帝的御批,憑的是一部《春秋》。相傳關羽的祖上,教育后代的課本,就是一本《春秋》。從他的祖父關審開始,他家的長條幾上,永遠都放著這樣一本書。
耳濡目染,關羽一生都愛讀《春秋》,白天看,晚上看,刮骨療毒的時候也看,反正是不拿大刀的時候,就拿《春秋》,就像當今的人玩手機,走到哪里都帶著。
好了,對于一個武將來說,這已經足夠了,已經足夠讓天下的儒生感動了。加上他身上具備忠、義、仁、勇、禮、智、信,這些儒家的文化元素,竟然在一個武將身上閃閃發光,這還得了?這不是武圣人是什么?足以和文圣人孔子并列了!
其實仔細地去看,關公讀了一輩子《春秋》,卻連一篇有關《春秋》的論文都沒有寫,甚至連心得體會都沒有留下,權且相信他是用行動來踐行《春秋》的,正所謂“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想那儒家的心曲,不過是拿關公讀《春秋》做廣告,襯托儒學的神圣罷了。
那么佛教呢?咋與關公搞“相關鏈接”呢?
說起來是因為一個夢,一個和尚的夢。
話說南北朝時期,南陳光大年間,佛教天臺宗一位掌門大師,一日游歷到湖北當陽,遠遠看見玉泉山紫云如蓋,于是入山尋勝,夜見神人美髯者,自稱漢將軍關云長,前來要求受戒學佛。于是他就收關羽為徒,讓其皈依佛門了。
為了能夠人盡其才,充分發揮關公特別能戰斗的特長,他把關公封為護教迦藍神,于是關公就成了護法神,進入佛教殿堂。這樣子到了唐朝,僧人就把這件事編進佛經了。
還有就是關公與道教的關系。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山西運城鹽池水量驟減,產量下降,稅收困難,有人認為這是蚩尤作祟,就上報了朝廷。對道教著迷的真宗皇帝,請來張天師作法,又招關公顯靈,將蚩尤打敗了,鹽池水滿如故,周匝百里,于是關公與道教拉上了關系。
這件事很荒唐,蚩尤是遠古時代的部落首領,而關公是東漢末年人,即使是讓他倆的靈魂來作戰,如此跨越時空也是一出《拉郎配》,很明顯這是道徒們編造出來,拉關公入伙的。
但人們卻偏偏信這個,在山西,如今還有《關公戰蚩尤》這出戲,演員演得如有其事,觀眾看得十分著迷——就是從北宋開始,關公大踏步走向道教領域,占了一席神位。
關公信俗一經形成,便如菩提之樹,有形無形,總在信眾心中
關公不但被儒、佛、道三家稱為神,更被歷代皇帝加封了幾十次之多,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最后成為萬能之神。
第一是戰神。關公是曠世大將,其勇武中國少有,世界罕見,當然要被習武者奉為武圣和戰神。軍士們相信關公可成為自己的保護神,所以民間男兒前往軍中服役,都要到關帝廟拜上一拜,沾點關公的靈符來護身。
第二是武財神,又稱商界保護神。相傳關公年輕時從商,販賣布匹,精于理財,擅長記賬,發明了“日清簿”,這是一種明細賬(流水賬),清楚地記錄一日內大小賬目。商家看重關公的精細勁兒,紛紛供奉。
其實今天看來,商家看重的還是關公的那把刀。他的刀自然十分鋒利,正好與生意上的求“利”同音,又很有震懾作用,所以商人把關公視為商界保護神。過去的民間年畫上,常把關公畫為招財納吉之神,過年時懸掛于中堂以求財運。原因是關公曾被曹操看重,“上馬金”,“下馬銀”,頗有財運。現在我們逛街,還可看到一些商店進門便有關公雕塑,像前燃著香燭,不過,已經是細細的電棒代替了真正的香燭,在那里發著悠悠的光。
第三是文教之神。關公不僅義薄云天,而且能文能武,儒家以其喜讀《春秋》,稱其為“文衡帝君”,與文昌、朱衣、魁星、呂祖合稱為“五文昌帝君”,是讀書人的保護神,專掌求學考試事務。
第四是醫藥神。舊時民眾迷信,認為生病和不幸,多因鬼怪神魔作祟。而關公神勇,鬼神皆懼,又兼著“伏魔大帝”職稱,所以人們驅魔治病,都依賴關公。因此關帝廟中設有藥簽,關公儼然是一位心理醫生了。
第五是行業神。剃頭匠奉關公為祖師爺(同時還奉羅公為祖師爺)。關羽生前沒剃過頭啊,咋就變成剃頭匠的祖師爺了呢?想來想去,也就是他手上有一把刀而已:“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你看看,剃頭鋪的這副對聯,其威風和口氣多么像關羽。
這樣不免使人擔驚受怕,試想他手上的大刀,又快又利,戰場上砍人家的頭,就像切西瓜一樣。讓他做剃頭行的祖師爺,咋想都覺得瘆!他應是砍頭行的祖師爺才對。
香燭業,也奉關公為祖師爺,所據是關公晚上看《春秋》,點的是蠟燭,秉燭達旦,不離蠟燭,于是他便是香燭業的祖師爺了。這多少有些牽強,他要是借著月光讀呢?豈不就是月亮神了?此外,他還是銀錢業、典當業、描金業、皮革業、醬園業、糕點業、命相業的祖師爺。
你該說他咋恁能哩?那么多行業都信他!民間信俗就是這樣,信誰就是誰,認準就燒香,趴下就磕頭,逮住了就不松口,這就是民間信俗的執著意味。關公信俗,一經形成,便如菩提之樹,有形無形,總在人們心中。尤其是到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社會各界都敬關公,村村鎮鎮皆有關廟,南極嶺表,北達寒垣,但凡兒童婦女,無不知曉關公。
按說到了近現代之后,“德先生”和“賽先生”進來了,人們對關公的熱度該降溫了吧。其實不然,中國人對關公的崇拜有增無減,尤其港、澳、臺同胞,祭祀關公熱潮如舊。關公信俗還蔓延到朝鮮、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
近年來,隨著旅居海外的華人增多,關公信俗遍布全球。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余座,僅日本和馬來西亞就有關帝廟1000多座。直到2000年,印度還在興建大型關公公園。
——當時義勇傾三國,如今祀廟遍九州!
但廟宇再多,也只是平臺。那么關公的精神內核,到底怎樣在關公信俗中體現呢?請看下篇。【原標題:關公信俗的民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