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競技體育中,襠部是嚴禁擊打的部位。是的,這個最敏感、最脆弱的部位,一旦受到猛烈撞擊,會給人體造成巨大傷害。
在我市洛龍區(qū)安樂鎮(zhèn)軍屯村,300多年來流傳著一門神奇的鐵襠功,練好了這門功夫,不但能治療多種疾病,而且襠部任人踢打,安然無恙。近日,記者走進軍屯村,為您揭開鐵襠功那神秘的面紗。
5月2日,河南電視臺“武林風”欄目選送的、由我市洛龍區(qū)安樂軍屯鐵襠功傳人王永樂表演的“倒立水晶燈吹氣發(fā)鏢”功夫,在中央電視臺“挑戰(zhàn)群英會”欄目挑戰(zhàn)成功,讓鐵襠功這門在軍屯流傳了300多年的武功重新浮出水面。
“喝口軍屯水,都會耍耍錘”。其實,鐵襠功只是軍屯村傳統(tǒng)功夫——四面八方通背拳中的一個分支,這種威力巨大的拳法,數(shù)百年來在該村唐、王兩姓村民中流傳,曾經(jīng)人人習練。濃郁的尚武、習武之風,曾是軍屯人的驕傲,但近年來正在淡出人們的生活。
鐵襠功,是祖?zhèn)魑涔σ黄孑?/strong>
軍屯,據(jù)說是因東漢末年曹操在此地駐軍屯墾而得名。這個極富陽剛之氣的村名,似乎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該村濃郁的尚武之風。
聽說記者來采訪鐵襠功,白發(fā)蒼蒼的老者,身手矯健的中年人,甚至一些稚氣未脫的小孩,“呼啦”一下子全圍了上來,爭著介紹該村的武功。
中年拳師王紅軍、王永樂介紹說,鐵襠功在武林中太過獨特,曾經(jīng)赫赫有名。鐵襠功,是該村祖?zhèn)魑涔?mdash;—四面八方通背拳的一個小分支。
四面八方通背拳,創(chuàng)始人是西漢末年的“沖天教祖”(其真實姓名無考),先前一直在山西流傳。明朝時期,軍屯唐、王兩大姓的先祖,在拳師王建的帶領下,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到安樂,拳法隨之傳至洛陽。
從拳派上講,四面八方通背拳,原屬少林派羅漢門的分支,以防御為主,進攻風格則勢大力沉、剛猛雄勁,兼有陰柔狠毒的招數(shù),讓人很難防范。最出奇的是,這門武功酷似武俠小說中的“金鐘罩”、“鐵布衫”,有這門功夫的人,當拳腳打到其胸上、背上甚至襠上,跟沒事兒一樣。
這種拳法的原理出自易經(jīng)八卦,認為拳功拳技皆依賴背上督脈之運行,背通則氣生,氣生則根固,根固則生力,生力則勢明,勢明則身法活變、手法快利、足法輕固、進退得宜。該門武功故名通背拳。所謂“四面八方”,指的是拳打四面,腳踢八方。拳法以“宏元內(nèi)功”為根基,認為“渾身處處不丹田”,習練成功者可以練成“銅頭、鐵襠、鐵背”的硬功,施展開來威力巨大,“鐵襠”一詞也由此而來。
習練這種拳法,一般先學童子功,這是一種“軟功”,旨在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再練拍打功,就是根據(jù)經(jīng)脈的運行路線,用力拍打身上各個部位,鍛煉身體抗擊打能力和爆發(fā)力。拳法套路有“老架”、“紅錘”、“二路”、“炮錘”、“劈山”、“硬靠”等,兵器套路主要有通背槍、通背刀、通背錘等。最狠辣的招數(shù),號稱“硬靠十三毒”,老武師們施展開來,招招致人死命。據(jù)說民國武師王青海在戰(zhàn)場上,曾經(jīng)一招把一個日本鬼子的頭生生給扭了下來。
傳徒方式:“八傳八不傳”
300多年來,由于四面八方通背拳長期在軍屯唐、王兩大姓村民中流傳,外姓人、外村人想學也被允許,但一直沒有形成規(guī)模。
據(jù)王永樂介紹,軍屯一門,不像其他拳派那樣,師徒關系嚴格分代。一般來說,通背拳法不能私自傳授,少年可以先在村里找功夫高、武德好的師傅學習,修煉“童子功”和其他拳法,快則三五年,慢則十年,將基本的套路、拳法、兵器功夫?qū)W好后,就可以舉行“開功”儀式。
所謂“開功”,就是師傅邀請村里所有武師會聚一堂,請出“沖天教祖”和“三清”(即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神位,用黃裱紙“畫符”請神,共同為學徒“開功”。年輕人“開功”后,就是村里所有武師的徒弟,所有武師均有給他指導練功、傳授招數(shù)的義務。
在收徒方面,四面八方通背拳最重人品和武德,強調(diào)“八傳八不傳”:忠義之人要傳,不忠不義之人不傳;孝敬父母師傅者要傳,忤逆不孝者不傳;見義勇為者要傳,兇狠陰險者不傳;知恩圖報者要傳,心術(shù)不正者不傳;主持正義者要傳,務虛、手狠者不傳;扶弱鋤強者要傳,狂妄自大者不傳;珍惜光陰勤學苦練者要傳,酗酒賭博者不傳;道德高尚者要傳,好色貪財者不傳。新弟子在“開功”時,要向“沖天教祖”和眾位師傅發(fā)誓:“我自愿加入本門,決不泄露本派秘密,不禍國殃民,不作奸犯科,不背叛本門,若有違反,天地格殺,人神共誅,無有善終。”
軍屯通背拳要求傳人“邪惡面前不得縮身,敢于挺身而出”,卻不得打把式賣藝,不得給人當保鏢,簡單來說,是“不怕事,不惹事,不自夸,不傷人”。
“武林傳奇”:技藝驚人,報國殺敵
提起軍屯村的鐵襠功,很多人會向您繪聲繪色地講述“金鐘骶腦(音)狗屎蛋”的故事。
記者向王紅軍、王永樂等軍屯武師求證時,王永樂笑著說:“這個傳說,正好傳反了,真實情況應該是‘狗屎骶腦金鐘蛋’。”
據(jù)軍屯村84歲的王長有回憶,唐狗屎(小名,其大名沒有流傳下來)是清朝末年軍屯人,鐵頭功很厲害。他喜歡在村里的井臺上練功——先將掛在轆轤上的大木桶里盛滿水,然后突然放下木桶,他立即將頭伸過去,任那高速轉(zhuǎn)動的轆轤把猛烈擊打頭部,自己卻安然無恙;唐金鐘和唐狗屎同一個時代,是軍屯村有名的高手,他擅長鐵襠功,據(jù)說他家有一頭“怪脾氣”的騾子,他練功時,喜歡牽著騾子尾巴,被逗急的騾子會用后蹄猛踢他的腿部、襠部,而他身體無恙、行動如常,這種硬功驚世駭俗,令人嘆服。
盡管身懷絕技,但軍屯武師們卻嚴守祖訓,不輕易出頭露面,也不靠武功升官或者四處賣藝賺錢,他們大都踏踏實實地在本村務農(nóng)。
相傳,乾隆皇帝來洛陽游龍門時,暗訪民間高手,軍屯武師曾經(jīng)和皇帝身邊的大內(nèi)高手大戰(zhàn)一場,不分勝負。乾隆要求武師出來當官時,武師卻婉言謝絕。
在民族大義上,軍屯武師決不含糊。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獨立第四旅路過軍屯,軍屯武師王青海、唐帥正、唐克福等人應邀擔任該部的武術(shù)教官,并在對日戰(zhàn)斗中,施展祖?zhèn)魑涔Γ瑩魯蓝嗝毡竟碜樱⑾铝撕蘸諔?zhàn)功。唐克福(俗稱唐毛)之后隨國民黨部隊南征北戰(zhàn),解放前就當上了團長,后隨國民黨部隊去了臺灣成為一名將軍,前些年還返鄉(xiāng)祭祖。
民國期間,軍屯武師曾經(jīng)參加武術(shù)比賽,為家鄉(xiāng)贏得榮譽。采訪中,民國武師唐天印的孫子拿出一塊“金盾”,上面寫有“警察學術(shù)比賽 振興國術(shù) 隴海鐵路管理局贈”字樣,這是上世紀30年代,唐天印在開封舉行的全國鐵路警察武術(shù)比賽中取得第一名后榮獲的;在同一年代,王云安在“華北六省國術(shù)大賽”上奪得第一名,獲得“武化昌明”錦旗,王云安回洛時,軍屯村民敲鑼打鼓、舞起獅子,在洛河邊夾道歡迎……
大開眼界:襠部遭撞,人無恙
聽著軍屯人神情激動地回憶先輩的“赫赫戰(zhàn)績”,記者仍沒有打消心中的疑惑:功夫再高的人,襠部也是血肉長成的,咋能經(jīng)受騾子的猛踢?
也許看出了記者的疑惑,王永樂在院子當中擺上一個鐵架子,上面懸掛一個長方形木盒,裝了11塊紅磚。王永樂扎起馬步,讓兩名年輕力壯的青年奮力推動沉重的木盒,猛擊他的襠部。木盒猛烈撞擊襠部發(fā)出的“啪啪”聲,讓記者聽得心驚膽戰(zhàn),王永樂承受了數(shù)十次撞擊,怡然自得,若無其事。
王永樂又打了一套“紅拳”,拳法剛猛,呼呼生風,引得眾村民一片喝彩聲。之后,弟子張騰扎起馬步,彎下腰,王永樂拿起一根木棍,猛力向張騰后背打去,直徑6厘米的棍子斷成兩截,張騰卻毫發(fā)無傷。
王永樂說,拍打功和童子功一樣,是學習四面八方通背拳的入門功夫和必修課。練習者需要不斷用木棍、棒槌,根據(jù)經(jīng)脈運行路線,奮力擊打自己的背部、腿部。一般來說,肌肉在經(jīng)受重擊時,會不由自主緊張起來,成年累月地經(jīng)受打擊,肌肉密度會大大增加,承受力會超乎常人。
王永樂個子矮小,憨厚樸實,看起來和普通村民沒啥大的區(qū)別。可他一脫下上衣,就成了一個“鐵打的漢子”:胸肌、肱二頭肌等一塊塊肌肉特別發(fā)達,胳膊上青筋暴綻,背上、胳膊上的皮膚粗糙厚實,不少地方結(jié)著老繭,這是日復一日練習拍打功的結(jié)果。
通背拳武師提醒說:鐵襠功是拍打功的最高境界,通背拳武師“開功”數(shù)年后,根據(jù)師傅所授的祖?zhèn)髁暰毞椒ǎL期練習后才能成功。此非一時之功,外人切勿模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生活中,誰閑著沒事往人襠部踢?專門練習鐵襠功,有無必要?”記者問。
“過去民間武師動手,可沒有恁多忌諱,很多門派都有‘上打咽喉下撩陰’的毒辣招數(shù),就連小孩子們打架也愛踢襠。如果不練‘鐵襠功’,中招后非常痛苦,喪失抵抗能力甚至生育能力。此外,練習鐵襠功,還能防治腎炎、前列腺炎等疾病,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好處多著呢!”王紅軍笑著說。(記者 程奇/文 記者 趙朝軍/圖)【原標題:軍屯鐵襠功 曾經(jīng)威名遠揚的民間功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