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王重陽在上清宮大殿題詩一首,題罷,又以激越嘹亮的聲調朗誦了一遍,接著放聲大笑。住持道人、方士和前來參訪的信眾,看著這位衣衫襤褸,腳穿草鞋,手拎乞食鐵罐的瘋道人吟詩大笑,都不解其意,面面相覷。王重陽竟有些飄飄然,一聲吆喝:“走了!”便徑自出了大殿。
王重陽這首詩,可不是一般的即景抒情,也不是一般的談情說理,而是把自己東行傳道所招收的主要弟子的姓氏都提前公布于眾,真?zhèn)是玄中之玄,奇中之奇!從離開洛陽到山東的兩年內,王重陽不但收了丘(長春)、譚(長真)、馬(丹陽)、劉(長生),還收了郝(太古)、王(處一)、孫(不二),史稱“七真”,現實真切地驗證了王重陽的先知先覺。
王重陽在山東最先遇到馬丹陽,招他為弟子很是神奇。馬家在寧海州為首富,有“馬半州”之稱,但丹陽輕財重義,人緣極好,曾作一詩,詩中有“醉人扶”字句名揚鄉(xiāng)里。這天,馬丹陽在街上閑逛,見一人在遇仙亭上討了碗酒便喝,喝罷提筆在亭柱上題詩道:
抱元守一是功夫,
懶漢至今一也無。
終日銜杯暢神思,
醉中卻有哪人扶?
馬丹陽見詩大驚,忙問:“你是何人?從哪里來?”那人正是王重陽,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路途幾千里,特來幫扶一醉人!”馬丹陽更為驚異,又問:“什么叫道?”重陽答:“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時。”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兩人便如故交一般攀談起來。后來,馬丹陽棄家入道,再后來,馬丹陽的妻子孫氏也看破紅塵,王重陽為孫氏取道名孫不二。
譚長真入道也很蹊蹺。譚長真原名譚處端,洛陽人,因患癱瘓喬遷寧海養(yǎng)病。他聞聽老家來了個道士,頗有道行,便拄著拐棍前來求醫(yī)。王重陽閉門不見,譚處端在寒風中從早站到傍晚,又從傍晚站到半夜,王重陽這才開了門。誰知兩人一見面十分投緣,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當晚,兩人便同榻而眠,第二天起床,譚處端病好了,遂拜師入道。
就這樣,王重陽在山東收了眾多子弟,其中丘、譚、馬、劉、郝、王、孫七位最為著名,號“七真”,又稱“七朵蓮花”。王重陽帶他們四處奔波傳道,終開道教全真道。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陽于南京(開封)仙逝,弟子們將他安葬在他得道之處——終南山下劉蔣村,其墓地稱“重陽宮”。
王重陽生前曾向弟子們展示其在洛陽上清宮的題詩,看到自己的姓氏赫然在列,“七真”無不驚異萬分。看來,師父先知先覺,洛陽地脈通靈!師父死后,“七真”便有“四真”在洛陽傳道。孫不二在洛陽風仙姑洞(三井洞)傳道,開創(chuàng)全真清靜派;劉長生在云溪觀傳道,開創(chuàng)全真隨山派;丘長春在洛陽嵩山崇福宮傳道,開創(chuàng)全真龍門派;譚長真在洛陽朝元宮傳道,創(chuàng)立的全真南無派成為道教有影響的門派之一,至今仍在洛陽上清宮傳承,他創(chuàng)立的南無拳神出鬼沒,蹤跡飄忽不定,幾成歷史懸案。(徐曉帆 著 繪圖 玉明)【原標題:03 赴山東 全真聚齊七真 回洛陽 長真自立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