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的“太倉毛筆”制作工藝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最輝煌時,“太倉毛筆”曾作為清代吏部的辦公用筆。因為制作工序復雜,加之收入微薄等原因,如今,已經沒有人愿意去學制筆這門技藝,致使“太倉毛筆”到了瀕臨失傳的境地。2009年12月9日,經有關部門批準,“太倉毛筆制作工藝”被列入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支毛筆經過72道工序
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欞投射在65歲的潘占堆身上,他戴著老花鏡,圍著布裙,專注地在案板旁忙碌著。
潘占堆面前的案板上擺放著十幾件物品,除了兩個盛水的小盆外,還有大小不一的牛骨梳子,這些都是祖輩傳下的制筆工具,兩個燒制的小盆顯示出年代的久遠。毛筆的制作流程分“干活”和“水活”兩種,潘占堆使用的是水活,顧名思義,“水活”在制作過程中離不開水。
毛筆的制作過程精細復雜,需要72道工序,全部完成后,才能獲得一件成品,而這些工序中以擇料、齊毛、結頭、擇筆這四道工序要求最高。太倉毛筆用的山羊毛選自湖南,必須是夏天的羊毛。潘占堆介紹說,湖南的羊毛鋒利,彈性大,而北方的羊毛則不行。
制筆時首先要將一把羊毛放在水盆里浸泡,然后把它貼在牛骨梳上經過幾遍的軋毛、梳理后,雜亂的羊毛就變得溫順有序。接下來,經過切毛、折毛、倒毛、圓筆、攏筆等多項工序后,再進行整筆、刷毛、定筆型。待整支毛筆完成后,必須試水,測試筆鋒是否渾圓和旋轉自如。最后的一道工序是在筆桿上刻字。
潘占堆制作的毛筆上都刻著“太倉潘占堆制”字樣。每支毛筆按材料的不同,刻上如“狼毫”、“羊毫”、“兼毫”等字。“狼毫”是采用黃鼠狼尾毛等上等原料制作的筆頭,屬于筆中的佳品。對于這樣檔次較高的毛筆,要采用紅木、紫檀木、紅竹等制作筆桿。
潘占堆至今仍可制作出毫長最大的“抓筆”,這種筆可寫三尺大字,也有可寫豆粒狀小字的蠅頭小楷筆。
曾被吏部作為辦公用筆
位于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的太倉村,因古為皇家糧倉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占到95%以上。據查,“太倉毛筆”的制作歷史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在清末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當時,太倉村不過幾百口人,而制作毛筆的就達幾十家。比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云升、潘太生等幾家,這些名字也成為他們各自的店號。潘姓店鋪中有兩家還在西安設立毛筆商鋪,專營“太倉毛筆”。
“太倉毛筆”的特點是筆鋒銳利,飽滿圓潤,吸墨性強,使用起來柔而不軟,婉轉流暢,富有彈性。當年的“太倉毛筆”銷往陜西、山西、甘肅、內蒙古等諸省,在北方地區久負盛名。其中以小楷筆最為著名,成為商家不可缺少的記賬工具。“太倉毛筆”還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睞,成為日常公文的書寫用筆。
而據太倉村小學郭弘老師考證,抗戰時期革命根據地延安使用的就是“太倉毛筆”。
潘占堆弟兄三個,成年之后大哥在部隊服役,二哥不愿意學,為了不讓祖輩的這門技藝失傳,潘占堆14歲時便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制筆。1952年,潘占堆的父親潘三多在原洛陽地區手工業技能大賽中獲得第一名。而從小潘占堆的理想是當一名軍人,“如果那時當兵去,現在我也有退休金了”。這成為他一生中的憾事。
提起學藝時的艱辛,潘占堆仍感慨不已。梳毛和捏筆頭是最難的,冬天在水盆里梳理那么細小的筆毛,不小心就會被鋒利的牛骨梳劃破了手。而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筆頭的毛,并要在水盆里梳理時不脫不掉,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但72道工序全都是純手工,還要耐得住寂寞,一天下來,腰酸腿疼。
50多年過去了,潘占堆仍在案板前梳理著羊毛,精心地制作每一支毛筆。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在傳承著祖輩們的風骨。
“太倉毛筆”后繼乏人
在潘占堆兒時的記憶中,來太倉買毛筆的人絡繹不絕。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左右,因為當時的政策原因,各家各戶單獨生產毛筆受到限制,當時的太倉大隊便抽調50多人成立了“太倉毛筆社”,年齡最小但技藝精湛的潘占堆被任命為業務副廠長。那時正值“文革”時期,各地都在寫大字報,“太倉毛筆”供不應求。
1980年,“太倉毛筆社”解散后,“太倉毛筆”生產逐漸蕭條,村里僅有潘占堆仍然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制作毛筆。“太倉毛筆”是傳統的手工制作,年輕時潘占堆一天最多能制作50多支,F在,他每天最多能做20多支。因為收入不多,潘占堆經營慘淡,昔日盛名在外的“太倉毛筆”,如今僅在本縣范圍內銷售,一些單位只能把“太倉毛筆”作為禮品送人。
潘占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夫婦倆在外地打工,在家的二兒子認為毛筆制作工序太繁瑣,利潤微薄,也不想學習。這讓潘占堆非常著急,目前,他是“太倉毛筆”的惟一傳人,自己的年齡越來越大了,總不能讓太倉毛筆在自己的手里失傳吧。為此,潘占堆沒少給二兒子做工作。
2009年8月7日,“太倉毛筆制作工藝”被列入孟津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底,潘占堆自己花費了幾千元,把“太倉毛筆制作工藝”申報成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還準備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湖北潘”繁華難現
太倉村制作毛筆者多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時期有“南湖北潘”之說。
浙江湖州地區的毛筆制作也有悠久的歷史,發展到目前生產廠家眾多,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占據全國毛筆市場的半壁江山,該地區生產的毛筆俗稱“湖筆”。
“湖筆”發源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善璉鎮,而在小小的善璉,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筆,當地有許多“湖筆”世家。1983年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時,曾帶數百套“湖筆”作為禮品贈送給日本朋友。
但是,隨著社會文化的轉型、書寫工具的革新,“湖筆”也難逃工匠流失、傳承乏人的命運。2006年,“湖筆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湖筆”傳人邱昌明,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在河南,除了“太倉毛筆”外,還有“汝陽劉毛筆”,此毛筆因產自項城市孫店鎮汝陽劉村而得名。
2005年,“汝陽劉毛筆”的傳人劉好勤,動員同村的幾家制筆專業戶成立了項城市汝陽劉筆業有限公司。2009年,“汝陽劉毛筆”被載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F在,企業已形成規模,公司年產各類毛筆330萬支,利潤可觀。
潘占堆自己計算了一下,為了保護好這一瀕臨失傳的技藝,需經費50萬元。包括毛筆制作工具的改進、廣告宣傳樹立品牌和人才后繼培養等。而這50萬元錢對于潘占堆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
毛筆和書畫是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離太倉村1公里外的平樂村被稱為“中國牡丹畫第一村”。如今,占地幾十畝的集旅游觀光、牡丹畫交易、繪畫技藝交流為一體的文化旅游市場正在興建。平樂村的品牌已經打響,而“太倉毛筆”今后該如何發展,這讓潘占堆寢食難安。(洛陽日報記者:楊柳)【原標題:孟津縣平樂“太倉毛筆制作工藝”被列入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