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區石林鎮時豐村的“逗金龜”又稱金龜舞,是我市入選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的項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精湛的舞蹈表演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時豐村原名“石縫屯”,相傳古人來到這里,為繁衍而生息于羑河岸邊。那時的羑河洶涌澎湃、時常泛濫成災、古人就采用剪紙、紙扎等藝術形式制作成龜、鱉、魚、蚌等造型,當作妖魔水怪,與其嬉斗玩耍,久而久之,逐漸演繹成民間舞蹈等娛樂形式,欲求天地安詳,五谷豐登。據時豐村的老人描述,300年前,就有了關于金龜的傳說。
村民 王春茂:“俺這西南邊河溝里有一個大黑坑,頂上有個黑山,底下有個黑洞,金龜就在里面住著。白蛇從這走了以后水漫金山寺,來搬這個金龜給它助威,把金山寺沖到了這里。”
逗金龜,是時豐村流傳至今的一項自創自演自樂的民間舞蹈,表演用的龜,體長2.8米、寬1.2米,主體骨架用木棍兒、竹箆串插捆綁而成,龜殼、龜頭用紙張、布幔手工繪制,龜身、龜頸處懸掛有多個古銅鈴,在表演中可啷啷作響。
“逗金龜”第四代傳承人 王元成:“逗金龜是兩個人表演,我當一個金龜在里面表演,他在外面想捉你。他想捉你,你想躲他,兩個人就逗開了。”
逗金龜表演幽默風趣、滑稽可笑但不低級庸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和獨特藝術風格,只見舞童蹲騎在龜頸上,一手按住金龜的頭,一手持乾坤圈震打龜背,使得金龜頭部、尾部噴放出一股股清水,拋下一個個乒乓球大小的“金龜蛋”。然而因金龜舞自古在民間傳承發展,隨著現代文化藝術的不斷提高,略顯古老落后,逐漸無人問津,技藝瀕臨失傳。
“逗金龜”第四代傳承人 王元成:“現在我60來歲,18歲我就開始干這行,以后我身體也衰老了,以后找一個小青年,把我的手藝全傳給他,叫他接這個班。”
山城區石林鎮文化站站長 王占江:“這個故事的玩逗比較累、比較臟,在地下的爬臥、翻滾、打斗,渾身都是土,所以說現在的年輕人都認為這個好像很累,都不很愿意參與這個角色的表演,所以說現在的表演還是六七十歲,七八十歲的老人在表演,這里面缺乏一個人員的培訓,新的傳承人的培養。”
雖然金龜舞的發展步履維艱,但深入時豐村二十幾年的王占江從沒有放棄對金龜舞的調研,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經修改整理,《金龜舞》劇本已被《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卷》收編出版。
山城區石林鎮文化站站長 王占江:“所以以后想走到全國,想走到世界,叫世界上看看我們這兒有個老鱉。農民說老鱉,也就是金龜舞,也制定了這一個設想、規劃,村里的人決心都很大,都想著把這個不斷地傳承下去。”(記者:趙文源付鵬飛 實習:張方方)【原標題:百年傳承 時豐村“逗金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