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舞
2013/9/3 14:13:5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銅器舞始于清朝中葉,流行于許昌縣艾莊鄉一帶,人數不限,少者30人,多者30余人。演出時,隊前設各色綢制三角牙旗20面,旗桿丈尺,旗面5丈,排列左右;另設緞錦旗一面,右上角書“××縣××村”,中書“××社(會)”。起舞時,火銃轟鳴,鞭炮不斷。余者,鼓、鑼、鐃、鈸、镲各持一色,隨著鑼鼓節奏的疏密和力度強弱,走出不同舞步,變換各種畫面。高潮時拋槌、舉鑼、飛镲、揚撥,邊打邊舞,其舞姿古樸典雅,粗獷奔放,氣勢恢弘 。
清朝時期,當地十年九旱,為祈求老天“開恩”降雨,便有了舉辦求雨儀式的銅器社。求雨時,銅器社先找一名偷水者,稱為“水倌”,又叫“碼子”,多是村里不全精的人。 偷水時,“碼子”要反穿羊皮襖,跑到村外水塘灌一瓶水。這時,銅器社的人敲鑼打鼓地在后面裝腔作勢追趕。銅器越打越快,喊聲越喊越大,一直追到“碼子”將水偷回家,將一瓶水灑到地上,再焚香、燒紙求神,至此,求雨活動才算結束。據王保河講,上一輩的老人紛紛傳說,這種方法當時的確靈驗,求雨之后村里果真就下起了雨。后又幾經旱事,人們便將這種求雨方式固定下來,有了“專職”的求雨人和求雨器材,銅器舞的雛形便由此形成。
村里的老族長魯元帶領村民求雨時,結合當時的民間藝術形式,在敲打銅器時加入了一些跑、跳的姿勢,同時制定了三個固定的敲打譜系,即《銅器冒》、《護心鏡》、《黑虎下山》。敲打譜系節奏由慢到快,使銅器舞具有了陽剛之氣。這種固定的譜系和風格被村民世代流傳了下來。在流傳過程中,雖有樂譜,但缺少指揮,敲打的時間和節奏都受到影響, 敲打時間不長,就會有人亂了章法,跟著別人亂敲,使銅器舞的音階混亂。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村里的一位族長便舉著一面小鼓統領大家,大家以他的鼓聲為號開始或結束敲打,即為現在的肘子鼓。至此,銅器舞的組織形式基本確立,現代銅器舞的指揮者也隨之產生。
06年4月26日,河南省許昌縣艾莊鄉魯灣村的村民在表演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銅器舞”。“銅器舞”發祥于河南省許昌縣艾莊鄉,始于清朝中葉,開始叫“銅器社”,“銅器舞”表演場面宏大,一般不少于50人,其樂器主要為鐃、鈸、挑子鑼、鞭鼓、弓子鑼等一些打擊樂器。曲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洛陽掛;虎心鏡;黑虎下山。動作也來自生活,如“白鵝大展翅”、“鷂子翻身”等,形象優美,節奏明快,鼓點緊湊,悅耳動聽,扣人心弦。2006年10月9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中,“銅器舞”榜上有名。 【原標題:銅器舞】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