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長葛的蓮花燈舞,在清同治、光緒年間曾興盛一時。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蓮花燈舞曾瀕臨滅絕。上世紀80年代,在張庭樹等人的努力下,它開始逐步復興、發展、繁榮。
昨日,蓮花燈舞亮相許都公園,原汁原味再現了有著100多年歷史的民間舞蹈。
100多年前的蓮花燈舞,至今孩子們仍喜歡跳
既能體會到跳舞的樂趣,又能鍛煉身體、交朋友
蓮花燈舞,起源于長葛市老城鎮。那里,是長葛古縣衙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前,一直是長葛的行政中心。
2月2日早上,在距長葛古縣衙不遠的和平村一個普通農家小院內,金黃的陽光下,10多名頭戴紫金冠,身穿彩衣,足蹬薄底繡花靴,腰系彩綢的孩子,分別執兩盞蓮花造型的燈籠,在歡快的鑼鼓伴奏下翩翩起舞,慢時如行云流水,急時如萬馬奔騰,時而“二龍戲珠”,時而“孔雀開屏”……
這個小院是村民張庭樹的家。74歲的他,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蓮花燈舞的傳承人。孩子們跳的就是他家祖傳、已有100多年歷史的蓮花燈舞。2月5日,他們要到許都公園表演,現在正在加緊排練。
跳完一段休息時,胡怡霏、謝曉雅等告訴記者,他們都是老城鎮中心學校的學生,分別來自和平、東關、西關等村,寒假在家沒事,自愿來練蓮花燈舞, “覺得可美、可好玩兒,還能鍛煉身體”。今年除夕,他們還在和平村進行了巡演。當時,男女老少都端著餃子出來看。一大群孩子,大的十來歲,小的只有五六歲,跟在后面邊跑邊放鞭炮。
張庭樹說:“跳蓮花燈舞的都是10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寒假在家做完作業就沒事了,來這兒跳跳舞,既能體會到跳舞的樂趣,又能鍛煉身體、交朋友,比看電視、去網吧、放炮強多了,所以家長都很支持!”
今年蓮花燈舞跳的仍是“天下太平”
晚上表演時,蓮花燈燈光閃爍,舞蹈氣勢磅礴、變化無窮
為了元宵節期間在許都公園內的演出,2月2日上午,張庭樹組織孩子們到距家不遠的老城鎮中心學校校園內排練。
表演蓮花燈舞的12名孩子,最小的8歲,最大的13歲。他們頭戴紫金冠,身穿彩衣,足蹬薄底繡花靴,腰系彩綢,分別執兩盞蓮花燈,在歡快的鑼鼓伴奏下,隨著指揮紅旗的擺動,分成兩隊開始翩翩起舞。他們時而是點字步、十字步、蓮步,時而是碎步、搓步、跑跳步,動作整齊劃一,優美大方。兩三分鐘后,孩子們開始做穿插、翻滾等動作,先后變換出“二龍戲珠”、“孔雀開屏”等隊形,令人心潮澎湃,十分賞心悅目。
張庭樹說,如果是在晚上,表演時蓮花燈燈光閃爍、交錯輝映,舞蹈氣勢磅礴、變化無窮,到最后,還會變換出“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等各種隊形,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
記者了解到,在100多年的歷史中,蓮花燈舞也與時俱進,除“天下太平”外,還先后編排出“國泰民安”、“三民主義”、“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等隊形。不過,張庭樹最喜歡的,仍是最初的“天下太平”。“我們將在許都公園進行表演,慶祝當前的太平盛世。由于是龍年,我們還加入了‘龍年大吉’等新隊形。”張庭樹說。
制一對蓮花燈,張庭樹得花一整天時間
他希望社會共同關注蓮花燈舞的傳承、發展
張庭樹所制的蓮花燈,直徑從20厘米到30厘米不等。制作時,他先用細鐵絲纏繞出一個盛開的蓮花狀骨架,下面裝上底座和手柄;然后,用紙做的白里透紅的花瓣一片片粘滿骨架,并在旁邊固定上逼真的荷葉、荷花;最后,在底座上安裝一個帶開關的電池燈,這樣才算大功告成。制作一盞蓮花燈,需10多道工序,他至少要花費半天時間。
張庭樹說,以前的蓮花燈,使用的是蠟燭。跳蓮花燈舞時蠟燭是燃燒著的,孩子們稍不小心,不是蠟燭滅了,就是花瓣被燒著了。使用電池燈,是他的發明,既美觀,又安全。現在,他家有五六十盞蓮花燈,都是他自費購買原材料,花大半年時間做出來的。
蓮花燈舞始創于清咸豐年間,興盛于同治、光緒年間。張庭樹說,蓮花燈在張家出現以后,一開始,他們只在家中使用、觀賞;后來,在元宵節時讓孩子們拿出去玩耍、展覽。由于樣式別致,制作精美,又有皇宮“背景”,村民們紛紛仿制,很快在當地流行開來。
由于元宵節期間拿蓮花燈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在街上玩耍時,經常因為相互碰撞哭鬧不止,甚至釀成火災等事故。在清咸豐年間,張家一位名叫張喜的老祖宗,便組織拿蓮花燈的孩子們排好隊伍,并編排出各種舞蹈動作,在大街上巡回表演。經過長期演變,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蓮花燈舞。
作為我市民間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文革”期間,蓮花燈舞差點兒滅絕。上世紀80年代,張庭樹等人靠記憶,才一點點將其整理、挖掘出來,并逐漸發展起來。2009年,蓮花燈舞成功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庭樹說,現在和平村、老城鎮和長葛市都對蓮花燈舞十分重視。對此,他非常感動。現在,他的最大愿望是,把自己制作蓮花燈的技藝及蓮花燈舞的各種套路、技巧,用書籍、影像資料等保存下來,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使蓮花燈舞進一步發揚光大。【原標題:百年蓮花燈舞 舞出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