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董村木桿秤,命運怎權衡?

2013/9/3 15:47:10 點擊數: 【字體: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盤的星……”這是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里的一首歌,在這首歌里,“秤”被賦予了公正、清廉、嚴明的形象,而歌里所指的“秤”,正是傳統的木桿秤。長葛市董村鎮是全國有名的“衡器之鄉”,制作木桿秤已有近 400年的歷史。10年來,受***、臺秤的沖擊,木桿秤市場逐漸萎縮,秤工日益減少,木桿秤面臨“生存”危機。今年4月上旬,董村木桿秤制作技藝被列入 “許昌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的木桿秤是否最終會被市場淘汰?木桿秤制作技藝該如何保護、傳承?這些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

    提到木桿秤,廣大市民都不陌生,它曾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大小小的集貿市場上,木桿秤成了買賣雙方注目的“焦點”,在它身上,承載著人們渴望公平交易的愿望。木桿秤是如何起源的?制作一桿木桿秤需要哪些工序?對普通市民來說,這些問題頗具神秘色彩。4月27日,記者慕名走進長葛市董村鎮尋找問題的答案。

    董村制秤有近400年的歷史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以‘權衡得失’、‘權衡利弊’來告誡自己或提醒別人處事時要慎重思考,善于比較,三思而后行。這個‘權衡’最初就是從秤演化而來的。‘權’指的是秤砣,‘衡’指的是秤桿。”長葛市文化局副局長堯同賓向記者介紹說,秤也叫衡器,木桿秤的產生和發展源遠流長。《大戴禮記·五帝德》中有“黃帝所記五量中的權衡”之句,《尚書》中也有“秤以出”的記載。公元前600年左右出現的提系桿秤是木桿秤的雛形。

  木桿秤從外形上分,可分為鉤秤(稱量用鉤)和盤秤(秤鉤處懸掛秤盤,多為市場商販所用)兩種。民間普遍使用的是鉤秤。鉤秤由秤桿、秤鉤、提紐(一般為雙提紐)、秤砣等組成。其按稱量分為大秤、中秤、小秤3種。大秤稱重50公斤以上,桿長1.5—2米;中秤的稱量為30—50公斤,桿長90 —120厘米;小秤的稱量在15公斤以下,桿長60—80厘米。

  在舊社會,秤是統治階級剝削人民的工具,量值大小,隨意設置,大入小出,用途各異。為此,歷代統治階級嚴禁民間私造秤。但廣大勞動人民盼望的是公平交易。秤本身由勞動者創造,民間能工巧匠不乏其人,雖官方嚴禁民間私造秤,但仍是禁不住的。相傳,明朝民間已有了制秤人,明朝末年,長葛的制秤業已具相當規模,秤工挑上簡單的工具走村串鄉,以制秤、修秤為業。

  史料顯示,長葛木桿秤的生產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公元1615年,有個王師傅(其名不祥)在長葛市董村鎮羅莊、吳崗村、小趙莊收徒傳藝,開創了長葛手工制秤業。由于官府嚴禁民間私自制秤,當時長葛的制秤業發展緩慢。1765年前后,長葛秤工約有50人,到1865年已有百余人,并成立了民間組織“星秤會”。 清末,民間制秤由私制、暗售轉為公開,制秤業得以較快發展。到了1943年,長葛已有秤工近700人,他們農忙勞作,農閑制秤,肩挑箱鑼走村串鄉出售木桿秤。

  民國時期,制秤業不斷發展。部分秤工經營有方,技藝高超,在流動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鋪面,開設秤店,由亦工亦農變成了專業經營,長葛秤工開始遍地生根。1911年至1940年間,長葛秤工侯老二、趙西振、車建業分別在徐州、蚌埠、洛陽開設了秤店,長葛秤工李同泰、李成泰也在鄭州開設了秤店。另有秤工在開封、界首、信陽、靈寶等地開店。1951年,長葛秤工王茅崗到新疆伊犁開店。由此可知,當時長葛秤工的足跡已遍布全國很多省市。

  1976年,長葛有衡器廠(社、組)110多個、秤工2300多名。最有名氣的“企業”有口王五七衡器廠、吳崗衡器廠、高莊衡器廠、王莊衡器廠。這4家衡器廠號稱長葛木桿秤生產的四大支柱。

  1977年8月,長葛召開制秤名師座談會,有110多位制秤名師參加制秤技藝研討。

  1978年5月,河南省計量局副局長王化龍在長葛主持召開“戥秤改革會議”,長葛承擔了本省和外省戥改革所需千克制戥秤的制作任務。

  1981年,木桿秤生產量年均近百萬桿,產值有500萬元左右,董村鎮成了村村制秤、隊隊辦廠的木桿秤之鎮。1982年后,木桿秤生產由原來單一的集體經營發展為合資、個人等多種經營模式。此時的年輕技工多數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全鎮從事木桿秤及配件生產的技工有4000多人,制秤專業村占該鎮自然村的三分之二 ,專業戶占全鎮總戶數的70%。

  1985年,長葛年產木桿秤100萬桿,長葛的木桿秤聞名全國。同年6月,河南省計量局又在長葛召開了全省木桿秤、竹木直尺向法定計量單位過渡的改革座談會,制定了公斤秤的樣品標準。這個時候,董村木桿秤生產達到了全盛時期。

  董村秤工除制作種類繁多的木桿秤外,還能制作精密戥秤(藥戶、銀號專用的一種微型桿秤)。戥秤做工精細、靈敏度高、量值準確、使用方便。1983年以后,在洛陽銷售的長葛戥秤,多被在洛陽觀光的外賓當做工藝品買去。

  1987年,董村被河南省命名為“衡器之鄉”。

    秤桿選用上等“洋”木材

  木桿秤是怎么做出來的?在采訪之前,我們曾暗暗勾勒了這樣一幅現代化的制作場景:一個大加工廠內,機器聲隆隆,高高的木材垛旁,工人們有的忙著分割木板,有的忙著刨光,有的忙著鉆孔,有的則安靜地埋頭打磨、上星。然而,走進長葛市董村鎮幾個主要的制秤村,我們看到的情景卻不是這樣的。這里制作木桿秤以戶為單位,屬于典型的小作坊式,由農戶分工協作完成。

  在殿后劉村,一農戶正進行木桿秤制作的第一道工序 ———秤桿毛坯制作。戶主劉某告訴記者,秤桿所用的木材并非本地果木,而是來自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木材:坤木或楠木。這些“洋”木材與棗木、梨木相比,木質好、密度大、不易變形、使用壽命更長。“洋”木材先被截成木板,再分割成秤桿毛坯,然后,劉某將這些毛坯轉送給鄰村專門負責打棱、刨圓秤桿的農戶。經過粗加工已變成圓溜溜的、一頭粗一頭細的秤桿又會被轉送到下一家專門負責精加工木桿秤的農戶。

    一把木桿秤  血汗凝聚成

  十里鋪村的陳學增是當地一位有名的精制木桿秤的老秤工。為生計所迫,陳學增17歲拜開封市一位秤工為師,學會了制秤手藝。現在,他的兒子陳英杰、孫子陳景賢都“繼承”了這一門制秤手藝。從把一根根方木刨成光滑的圓木,再到上定盤星、打蠟上光,要經過許多道工序,一桿成品秤才算制作完成。木桿秤主要由秤桿、秤鉤、秤盤、秤砣、秤星、秤環、秤紐等部件組成,看似簡單,制作起來卻并不容易。

  陳學增家的院里、屋里都堆放著半成品木桿秤。衣著樸素的陳學增老人戴著老花鏡,坐在堂屋門口對著陽光全神貫注地劃線、下眼兒,一雙大手靈巧地在秤桿上又刻又畫,面前大大小小的專用工具占據了大半個桌面。陳學增告訴記者,做秤雖不是重體力活兒,卻需要精湛的技術,含著“一兜的工夫”。畫線、包鑲秤頭、上刀子(也叫鉚千斤)、鉆眼兒、分布(找出等份的點兒)、上星、磨星、著色、上光、校驗等,做成一件成品,大約需要16道工序,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都可能把整桿秤給“報廢”掉。除了鉆眼兒、包鑲秤頭兩道工序可以借助器械外,其他工序仍靠手工完成,所用的工具大部分是他自己摸索著“發明”的。

  做木桿秤是個細致活兒,工序多,要求手法嫻熟,做一桿秤往往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人的頸椎、腰椎都容易出問題。如果手法不熟練,小刀、鉆頭就會刺破手指;倘若稍不留神出現偏差,半道上把秤給做“砸”了,那么一切都會前功盡棄。“那時的心情真是糟透了!”

    制秤,年輕人已經不再熱乎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眼下雖正值農閑,董村鎮做木桿秤的農戶卻稀稀落落,看不見當年戶戶忙制秤的熱鬧場景。殿后劉村一位姓趙的村民告訴記者,大概從1998年開始,木桿秤的市場銷量開始下滑,受***、托盤秤沖擊,加上秤錘漲價,很多村民看到行情不佳,紛紛轉行,全村從業人員從原來的70%左右減少到不足20%。

  十里鋪村中年秤工陳英杰見證了木桿秤產銷從繁榮轉向蕭條的全過程。“小時候,我跟著俺爸學做秤,一天到晚忙得很,一個人每天要做20多桿秤,隔三五天就出去賣一回,銷路好,利潤點相對也高。賣秤掙的錢除了養家糊口外,蓋房子、供養孩子上學也不成問題。”上世紀90年代末,新型衡器***得以推廣,強勢擠占了木桿秤市場。***靈敏度高、功能多、使用方便,很受年輕人的歡迎,城市的沿街門店、商場、超市使用的都是***,只有個體菜農、菜販還在使用傳統的木桿秤。

  陳英杰說,現在購買原材料和外銷成品秤都通過專業的物流公司,十分方便,秤工只需專心在家里制作就行了。但因為市場需求量減少,利潤點降低,他們制秤也提不起勁兒了,農閑時做秤只是打發時間,弄點兒零花錢,不閑著罷了。陳英杰的兒子陳景賢中專畢業后也能幫助爺爺、爸爸做秤,鉆眼兒、上星像模像樣。接受記者采訪時,小伙子直言不諱地說:“做秤沒啥前途,我不會接著干這行。”“他根本坐不住,一會兒就跑得沒影了!”瞟了一眼兒子后,陳英杰無奈地說。

  陳英杰預測道,木桿秤眼下雖然暫時在農村還有空間,但這種狀況能維持十年八年就不錯了。隨著社會的進步,木桿秤已明顯暴露出不足,比如工序多、要求技術高、利潤薄等,加上個別缺德者采用不正當手段,在秤紐、秤砣上做手腳,影響了傳統木桿秤的聲譽,它最終會被市場淘汰。“我現在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生意冷清也沒有太痛苦的感覺。樹挪死,人挪活,干這行不中再干點兒別的吧!”陳英杰拿著木桿秤半成品,坦然地說。

    木桿秤保護計劃已經啟動

  木桿秤因使用方便、便于攜帶,曾深受群眾的歡迎。人們不僅把木桿秤作為日常稱量的器具,還作為一種吉祥之物,稱之為“當家財神”,寓意“有秤當家,家財興發”。長輩們還教兒孫從小認識秤花(即秤星),認為“不識秤花,難以當家”。木桿秤早已在普通民眾內心深處扎了根。

  若干年后,桿秤是否會從人們視野中消失?許昌市文化局有關負責人肯定地說:“不會,至少戥秤作為中醫藥文化的一部分,還會在中藥房存在。此外,木桿秤是中國傳統衡器,經過包裝、設計,還可以作為一種工藝品重新上市。”

  記者從長葛市文化局了解到,為防止木桿秤制作技藝隨著木桿秤的失寵而“斷流”,他們已啟動了木桿秤制作技藝的保護傳承5年計劃,搜集、整理木桿秤制作史料,成立了木桿秤制作研究會,安排專人分項研究,召開木桿秤制作研討會,正確看待木桿秤制作技藝的歷史價值,組建木桿秤資料庫,把制秤技術匯集成冊。同時,加大對木桿秤制作技術的保護力度,充分發揮傳承人的作用,著手培育新人,提高制作技藝,預防技藝失傳。

  當木桿秤的使用范圍極度“濃縮”,它終將完成歷史使命,被載入中國衡器的史冊。木桿秤作為一種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若干年以后,它也會不時地“鉤”起我們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和詠嘆。(張莉莉 田建軍  馮建軍)【原標題:董村木桿秤,命運怎權衡?】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許昌晨報  2008-04-3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