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陰冷。
天剛擦黑兒時,許昌縣蘇橋鎮杜寨村53歲的胡海甫忙得不可開交:他把家里幾乎所有的棉被都抱了出來,鋪好床;同時,還將小飯店里的煤火捅開,為大家燒起了丸子湯!因為,此時他家已聚集了來自開封、禹州、民權、周口等地的10多名民間說書藝人。
飯畢,大家伙兒湊在一起噓寒問暖,共敘友情,切磋技藝。次日,村頭簡易場地上,桌凳一擺,喇叭往樹上一綁,簡板這么一打,熱熱鬧鬧的書會就正式開始了。河南墜子、道情、大鼓、琴書等曲種應有盡有。一時間,會場上人頭攢動。民間說書藝人搖頭晃腦,各展絕技。聞者動容。
□ 傳說:當年劉秀為報恩,召集各地說書人
據傳,約2000年前,這里已經形成了村落,村子周圍溝河環繞。有一年正月十三,劉秀被王莽追殺至此,處境十分危險。當時有一名說書藝人把劉秀藏到了村北蘆葦坑內,使其躲過了這一危難。后來,劉秀稱帝,為了報答此說書藝人的相救之恩,就委派當地一個富戶,每年正月十三,召集各地說書藝人到此聚合,展示技藝,亮書、寫書(術語。亮書就是展示說書技藝;寫書就是簽訂表演合同,更多是口頭上的)。所有來此的說書藝人都管吃管住,并為其提供各種方便。若有寫不出去書的,還要送往返路費。年復一年,正月十三就成了說書藝人一年一度的聚集時間,經過多年的沉淀,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書會。
正月十三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民間藝人,負鼓攜琴,在麥地中、高崗處、低洼里,扎下攤子,以天作幕,以地為臺,打起簡板,拉起琴弦,說書競藝,期待寫書人前來寫書。周圍百里村民,也身著彩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趕來聽書。杜寨書會還吸引了周邊小商小販來此進行物資貿易,促進了周邊百里的集市貿易,推動著經濟的發展。
經過長期發展,寶豐馬街書會和山東惠民的胡集書會并列為我國北方的兩大書會。與之相比,年代久遠的杜寨書會如今顯得有點兒“勢單力薄”,但每年仍會吸引一批忠實的民間藝人。
□ 探訪:技藝難舍情意濃,民間藝人“不了情”
每年的正月十三,來自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的藝人都會先后趕來赴會,并自找主家住下。“今年人少了點兒,有10多名!”胡海甫的家并不大,三間堂屋外帶兩間偏房。據他講,往年最多的一次,他家曾接待過34名說書藝人。而他和家人只是象征性地收取點兒房費。一些說書藝人為了“回報”,往往要唱上幾段拿手好戲。“感情深了,一年才見一回,好像老朋友敘舊一樣,很是開心!”胡海甫說道。
來自禹州市小呂鄉小呂村的裴玉卿,這次同樣又住進了胡海甫的家里。與共和國同齡的他擅長唱《包公傳》、《八美圖》、《黃九齡》等曲目。17歲就開始學藝的他靠著曲藝收入,養活了3個子女,還在老家蓋起了兩層小樓。談及學藝之苦,他感慨道:“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說書難學。裝男扮女我自己,恰似一臺大戲。”
“走南闖北,錢不好掙啊!”裴玉卿老人去過湖北、陜西、河北等地,自然也吃了不少苦頭:嗓子發炎,手指磨出老繭,偶爾還會遭人白眼,受到“要飯的”之類稱呼的“羞辱”。裴玉卿老人回憶起當年吃的苦,歷歷在目。
“是藝都養身,就怕藝不真!”裴玉卿說,當初老家周邊說書藝人有90多名,現在很多早已不干了。
裴玉卿也想過轉行。有時氣急了,發下狠話再也不說書了,可氣一過,他就又唱了起來。“一輩子辛辛苦苦學來的技藝,哪里舍得丟掉啊!”
□ 現場:天作幕布地為臺,亮書競技自精彩
農歷正月十三天一亮,整個會場就熱鬧了起來。小商小販在通往該村的路兩側擺起貨攤,剃頭人、算卦人也擠著趕場子。8時許,村頭樹林中已擺下七八個書場,負鼓攜琴的藝人、成群結隊的攝影師及方圓百里的人們,陸陸續續從四面八方趕來,整個會場黑壓壓一片。
會場中有一個“五不閑”,吸引了不少聽眾。他右腳綁一腳板,左腳系一小鐃,腿上支一二胡,右手邊拉弦邊打簡板。這個藝人名叫杜俊清,今年50歲,來自河南西平。和他搭伙的有于賀明、王尚云兩人。“我趕杜寨書會有15年了,我們仨是一個縣的,彼此認識就搭起了伙!”杜俊清說,去年書會他剛到就被人寫走了,可不幸的是今年剛到擴音器就壞了。“太耽誤事了!”
趕了18年馬街書會,來自開封市曲藝家協會的陳先增一行,尚未亮書就被人以3天3200元的價格寫走。“去年在馬街書會上沒有寫出去,本來今年不打算來,但心里憋了一股勁兒,不服氣!”陳先增說。
藝人借助書會這個平臺,展示著獨特的風采,為爭取盡快被人寫走而飆戲,直至大汗淋漓。說唱的內容大多是流傳下來的經典曲目,通俗易懂,寓教于樂。有人說,一到杜寨書會就會感覺特別親切。這是一種特殊的聚會形式,生長于民間,符合民間的“閱讀”習慣。
□ 前景:青黃不接藝人憂,杜寨“非遺”誰來疼
“老藝人越來越少了,好多老朋友都不來了!”今年67歲的黃喜瑞老人不無擔憂地說,“現在民間曲藝青黃不接,年老的不少已先后辭世,年紀輕的又不愿學!”據其介紹,以前,安徽、河北、山東等地來杜寨 書會趕場的藝人一撥兒接一撥兒。“近年來,書會的規模越來越小,寫書價格也低,寫不出去書的藝人還要搭上往返路費,好多人都不咋來了。”
“以前在亂墳崗里擺場子,今年好些,村里專門安排了桌子、場地。”對于這一可喜變化,黃喜瑞感到很欣慰。據了解,今年的杜寨書會,許昌縣劃撥了資金,當地一些婚慶公司及企業也提供了贊助,杜寨村還有人專門負責接待藝人,并提供場地、桌凳等。沒有寫出去書的藝人,還將得到一定的路費補助。
“以后要多搞一些策劃活動,政府搭橋,企業參與,邀請著名藝人到場助陣,擴大咱杜寨書會的知名度!”河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許昌市曲藝家協會主席胡潤芝曾八奪馬街書會“書狀元”,在2007年的馬街書會上,其表演的《秦瓊打擂》以3天6場戲18000元的“天價”被某建材公司買走。對于目前曲藝的現狀,她十分擔憂:“演員隊伍青黃不接,急需政府加大支持和保護力度,激發藝人說書的積極性,將民間曲藝發揚光大。”
“必須重視咱身邊的文化遺產,要不然慢慢地就消失了!”到杜寨書會攝影的不少“攝友”表示,用鏡頭將原生態的民間文化以圖片形式加以展現,希望能為這一重要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 保護:民間曲藝“借東風”,期待實現“多贏”
2009年6月,許昌縣蘇橋鎮杜寨書會被河南省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既是一種榮耀,同時也是一個亟待保護的信號。
與之同日開鑼,由中國曲協、河南省文聯、河南省文化廳聯合舉辦的寶豐馬街書會,可以看到當地政府精心組織、策劃、引導的影子。當日,馬街書會共有1000多名藝人參加,支起書場190多個,前往觀看的群眾約30萬人。河南省曲協,寶豐縣委、縣政府承辦的“中國·寶豐馬街書會曲藝擂臺賽”正月十二、十三連續兩天舉行。當晚,在寶豐人民會堂舉辦的馬街書會曲藝擂臺賽頒獎晚會上,曲藝名人劉蘭芳、張保和、范軍等被邀助興演出。
杜寨書會上的說書藝人越來越少,和目前曲藝不景氣的大環境有關,整個曲藝界都后繼乏人。許昌縣文化旅游局局長陶義紅表示,為讓杜寨書會避免“人亡藝絕”的命運,政府還應加強與民間藝人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搶救工程并培養一批新人,加強曲藝創新。
“明年準備進一步擴大場地,加強對著名老藝人的保護!”陶義紅表示,今后將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對杜寨書會的支持力度,確認一些技藝超群、獨具特色的民間曲藝傳承人,采取多種措施加以“活態保護”,同時書會舉辦期間將從實際出發,多為民間藝人考慮,爭取為其帶來更多的實惠。
“活魚要在水中看,遺產要在用中傳。”陶義紅說,自發興起的民間曲藝集會活動,若沒有官方的科學組織、引導,很容易自生自滅。對此,他表示,杜寨書會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后政府會更加重視,多策劃一些有影響力的活動,吸引更多的關注,讓政府、企業、民間藝人、民眾實現“多贏”。【原標題:千年杜寨書會能否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