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養蜂采蜜很多人都知道,而用蜂巢制作傳統的黃蠟,知道的人恐怕就很少了。日前,記者在許昌長葛市大周鎮和尚楊村看到,好幾家農民的院內煙霧騰騰,院里有不少人在忙著用大鍋熬制黃蠟。
和尚楊村生產黃蠟歷史悠久。今年85歲的張寶蓮老人是傳統黃蠟手工制作技藝傳承人,她向記者介紹說,自她進婆家門,就開始從事黃蠟制作,其公爹楊德清十幾歲就開始推著小車游鄉串戶賣黃蠟,后來推著小車前往開封府向朝廷送貢品。如今楊家子孫子承父業代代相傳,一直在制作并經營黃蠟。
黃蠟以前主要是用來制中藥蠟丸,還有農村婦女納鞋底時抹到線繩上起潤滑作用。現在生產的黃蠟多是出口,成為醫藥、化妝品、食品等行業的原料之一。
53歲的楊發增老人說,他家三代熬黃蠟,是祖傳的手藝。蜜蜂采的蜜本來是封閉在蜂巢上,養蜂人將蜂巢割開,把蜂蜜采出來。割過數次蜂蜜的蜂巢和割蜜時刮下的渣料都是制作傳統黃蠟的原料,將原料放進大鍋里進行多次熬制、擠壓就成了黃蠟。現在養蜂人用的讓蜜蜂筑巢的蜂坯也是用黃蠟制作的,如此可以循環使用。
楊發增說,為了多采蜜,蜂農會帶著蜜蜂從海南一直到內蒙古、東北“攆花期”,追花奪蜜,行無定蹤,而生產黃蠟必須和蜂農建立直接聯系。目前每年從大周鎮走出去與蜂農建立聯系的人就不少于1萬人,和尚楊村已經成為全國黃蠟加工基地。
據介紹,許昌市已經把大周黃蠟作為傳統手工技藝列入全市非物質文化普查新發現,在和尚楊村建立了黃蠟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保護基地。【原標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新發現 蜂巢熬成黃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