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迎祥我城隍(中)
2013/7/10 14:54: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它永恒:無聲地向周圍的高樓述說遙遠的歷史
它涌動:具象地向今天的人們展示厚重的文化
離奇的傳說與難解的情懷
相傳,明朝洪武元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巡游天下來到河南歸德府(今商丘),打算到鄭縣(明時鄭州稱鄭縣)逗留些日子。從歸德府到鄭縣幾百里的路程走得人困馬乏,到達離鄭縣不遠的黃河邊時天還沒亮,朱元璋命令停下歇息,天亮再進鄭縣。正在這時,忽報有鄭縣縣令迎駕求見。
黑暗中,朱元璋隱約看到一群人身穿官服,在百米開外停下,三拜九叩至皇帝跟前。朱元璋問:“下跪何人?”來人答道:“下官乃鄭縣縣令,特來恭迎圣駕。”朱元璋吩咐:“此時天太黑,看不清道路,你們先回去,天亮后起駕。”來人喏喏連聲,帶眾官離去。
這些人離去不久,突然間河邊一片光亮,如同白晝。正詫異間,忽報有鄭縣縣令前來迎駕。朱元璋很奇怪,剛才走了一個縣令,隨后又來了一個縣令,難道鄭縣有兩個縣令?沉思良久,他猛然悟出其中的緣由,下旨道:“你們先回去,天亮后起駕進城,不用迎接了。”
這些人走后,朱元璋一行馬上啟程,跟著光亮來到城隍廟附近。此時天已大亮,朱元璋不進官府,直奔城隍廟而來。來到大殿,但見城隍爺穩坐當中,牛頭馬面兩邊侍立。仔細觀看,發現城隍爺臉上還淌著汗珠。朱元璋心里明白了:先去迎駕的一班人乃是城隍,因見天黑難行,便放出“鬼火”(磷火)照明道路。朱元璋大為感動。回到京中,朱元璋心里惦念著這件事,便下令將鄭縣升格為州,封鄭縣城隍為“靈佑侯”。
這個帶有濃郁世俗人情色彩的迷信傳說當然無可稽考。據史書記載,鄭州城隍被封為“靈佑侯”確有其事:明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仿照各級官府衙門的規模營造城隍廟,并將府城隍封為公,州城隍封為侯,縣城隍封為伯。朱元璋這個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借助善惡輪回、因果報應等說法,在精神上實行他的全面統治。此舉的客觀后果倒使各地城隍廟的規模漸次擴大,直至后世皇帝不斷修葺、擴建,保存至今的不可勝數。倒是官府的衙門,在歷朝歷代的更迭中多為歲月湮沒而所剩無幾了。
說起城隍廟,老鄭州人總有一股揮之不去的情結,這其中也許珍藏了他們太多兒時的記憶,也許他們在這里許下了美好的愿望,也許……面對日新月異的鄭州城,享受著現代生活的人們卻越發發現,我們竟對城隍廟是如此留戀,說起城隍廟,就像品一口醇香的陳年老酒,耳紅眼熱后,給人留下了綿長的回味。
李志偉老人住在城隍廟前的街上。李大爺今年74歲,是土生土長的老鄭州,從小在城隍廟附近“玩尿泥”長大的。談起城隍廟,李大爺有些興奮,畢竟,他親眼目睹了這座廟的興衰榮辱,感受很深。
李大爺雖已年逾古稀,但眼不花,耳不聾,非常健談,好像有一肚子的“城南舊事”。他說,據老輩人講,城隍廟的歷史很久了,他爺爺的爺爺也是在這里長大的。他記事起,就知道廟內不僅有城隍爺,還有城隍奶奶。最早的城隍像是用泥土做的,城隍爺兩口子旁邊各站著牛頭馬面助威。除主殿外,廟里還有東西廂房,西廂房里畫著十八層地獄,東廂房里畫著各種刑罰,用以警告世人,如果不做善人,便會遭到類似的報應。
那時,城隍廟方圓4里沒有任何建筑,荒草蔓延,柏樹成林,在綠陰中,城隍廟更顯得肅靜、幽雅和莊嚴。每月初一、十五是上香的日子,求財的、求官的、求平安的等都來燒香禱告,人來人往,香火不斷。每年三月初一、十八是城隍廟會,初一的廟會相對小些,只有3天,十八的廟會規模就大了,能持續1個月,有一年閏三月,廟會就持續了兩個月。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鄭州城隍廟會的規模日趨擴大,當時商賈云集、游人如織,來自各地的商家紛紛聚集于此,實質上形成了現代意義的物資交易會。
李志偉大爺說,解放前的鄭州可沒有現在熱鬧,可是每年到了城隍廟會時,每天趕會的人多時就有十幾萬,北京、南京、西安等天南地北的人都專程趕來。城隍廟方圓十幾里被擠得水泄不通,賣小吃的、賣騾馬的、賣金銀首飾的、玩雜耍的等應有盡有。
最讓人興奮的還不是這些,李大爺現在講起來仍然神采飛揚,激動不已:大廟會期間,四周會搭四個大戲臺,一臺豫劇,一臺曲劇,一臺越調,一臺二夾弦,戲臺兩邊還搭有大看棚,當時的豫劇名角李京娥、姚淑芳、馬金鳳,曲劇名角李金坡、賈志國都曾在此登臺演出過。
在兩個小時的談話中,李大爺說的都是從前,甚至連一些傳聞趣事都抖出來了:有個村姑進廟上香,好奇中取下城隍手中的扇子玩耍,城隍見她天真可愛,就勾去她的魂,娶她為城隍奶奶。有次城隍私訪杜嶺街,見一民女溫柔賢淑,頗有好感,就納她為妾。此后,杜嶺街上的人進廟,不是敬神,而是來走親戚。按照風俗,娘家人可拿姑爺開涮,揪胡子刮鼻子,或抓一把供錢買酒喝,城隍也不生氣。
與現在的城隍廟相比,李大爺更懷念從前那個人聲鼎沸的城隍廟,以前的人都很迷信,而且講孝道,很多人家的媳婦來廟里許愿,求城隍爺保佑公婆健康長壽,并以唱戲、舍身還愿,唱戲大家能理解,舍身就有點兒少見了。李大爺介紹說,舍身就是媳婦為表孝心從城隍廟戲樓臺上跳下來,下面有人接,如果家里人接不住,你摔到地上,說明你不孝順;如果你被接住了,說明你是個有孝心的人。更有甚者,男的為上輩人許愿,從東門口開始,穿一身紅衣服,披一條鐵鎖鏈,一步一叩頭,直到城隍廟里。
說到城隍廟里的城隍爺塑像,還有個和清朝乾隆皇帝有關的傳說,這個傳說與朱元璋敕封城隍爺有異曲同工之妙。李大爺說,相傳有一年,乾隆爺微服私訪來到鄭州,逛過城隍廟后準備離去,走到東門口,乾隆爺一回頭,看到城隍在后面不聲不響地送他。乾隆不知道路該怎么走,城隍便給乾隆爺指了路。乾隆爺龍顏大悅,回京后專門責令當時的鄭州縣官,要給城隍爺重塑金身,并封城隍爺為“引路侯”。
接到圣旨后,當時的縣官就用鐵塊和木頭重塑了城隍爺和城隍奶奶,并且給他們穿上了蟒袍,系上玉帶。同時木制的城隍爺身上還暗設機關,膝蓋可以活動,當人們上香時,旁邊的道士一按城隍爺身上的機關,城隍爺就會站立起來,使得上香的人都以為是城隍爺顯靈了,從而對這“老爺子”更加信服。
李大爺說,這座木像一直保留到1958年“大躍進”,當時因為要大煉鋼鐵,身上有鐵塊的城隍爺城隍奶奶被扔進煉鐵爐中煉掉了。門口的兩個大石獅子也被搬到碧沙崗公園,至今仍在公園的大門口蹲著呢。此后20多年,城隍廟有名無實,一直是個空廟。
后來,鄭州市重修城隍廟,重塑了城隍神像,不過提起現在的城隍像,李大爺有些不服氣:“現在的城隍爺成了一個武官,也沒了城隍奶奶,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那兒,也不知道是誰沒經法院批準就讓城隍爺離了婚。”(楊士斌 殷淑娟 鄭玉玲)【原標題:祈福迎祥我城隍(中)】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