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中的宋陵
2013/7/11 16:23: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000多年前,一個王朝在中原大地崛起。1000多年后,滄海桑田,風云變幻,這里仍流傳著它的種種傳說,關于陳橋兵變,關于杯酒釋兵權,關于貍貓換太子,關于包青天,關于楊家將……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我們踏上了這片土地,去追尋這個王朝留下的印跡。
榮華重現永昭陵宋陵坐落于今天的河南鞏義。不過,在人們的印象中,鞏義的聞名在于它發達的鄉鎮企業,是全國百強縣(市)之一,相比之下,宋陵的知名度就低多了。問起宋陵,當地人都不約而同地指向已被鞏義斥巨資修復的永昭陵。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寢陵。宋仁宗就是民俗演義《貍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在位42年,這期間,國泰民安,達到宋王朝鼎盛時期,因而,永昭陵的規模最為龐大。不過,歷經千年風雨和戰亂,地面原建筑已蕩然無存,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是1995年按原樣修復的。陵園內亭臺、樓觀聳立,松柏花木交織,綠蔭蒼翠,建筑氣勢恢宏、莊嚴肅穆。
永昭陵內有皇帝陵和皇后陵。
皇帝陵都是由兩座鵲臺、兩座乳臺、神道、石刻群、宮城、陵臺和地宮組成。鵲臺是宋陵的第一道門,東、西是兩座華麗的樓閣。鵲臺的鵲,據說有喜鵲登枝的含義。第二道門乳臺整體為三出闕狀,象征皇家等級。走過第二道門,便可見長長的神道。沿神道兩側排列有整齊對仗的精湛石雕,分別是:望柱一對。望柱類同華表,意求吉祥,是皇家建筑的特殊標志。石象與馴象人石雕一對,寓意江山穩固和萬象更新。瑞禽石刻一對,瑞禽寓意祥瑞,為宋陵所特有。角端石雕一對,象征明君圣主。仗馬與控馬官石雕二對,這是唐代沿襲下來的制度,純粹是為了儀容而已。石虎、石羊各二對,虎是尊嚴與高貴的標志,羊有“羊面從美”之說,自漢晉以來帝陵之前常置石虎、石羊為祛邪之用。藩使雕像各三對,藩使為參加北宋皇帝葬禮的少數民族政權代表。藩使刻像于帝陵之前,始見于唐朝,是中原王朝同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經濟聯系的反映。北宋后期,民族矛盾激化,帝陵仍立藩使像,除了不改帝陵規置的原因外,還象征著各少數民族政權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當然這點在后人看來,北宋王朝未免有打腫臉充胖子之嫌。接下來有文武朝臣雕像各兩對。文臣持笏,武臣拄劍,恭立神道兩旁,象征著宮廷百官朝儀。武士雕像一對,像兩個排頭兵。雖經一千多年的風雨剝蝕,雕像甲胄的紋飾仍然細膩傳神。
葬于永昭陵的皇后是慈圣光獻曹皇后。唐代后妃從高祖李淵開始,附葬帝陵不單獨起陵,而宋代恢復了漢代的規制,后妃單獨起陵于帝陵的西南隅。其建筑格式與皇帝陵大致相同,只是規模和形式小些。
山高水長皇陵千座其實,永昭陵只是宋陵的滄海一粟。據了解,北宋共歷經九帝,除徽宗葬紹興外,其余八個皇帝均葬在鞏義,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和徽宗的衣冠冢,通稱“八帝十陵”。格局與永昭陵大體相同,只是在規模上稍有區別。除此之外,整個宋陵還有皇后陵21座,親王、公主、皇子、皇孫和諸王夫人墓144座。高懷德、趙普、寇準、包拯、楊延昭等名將勛臣墓9座,皇室宗親墓近千座。整個北宋陵區,北起孝義鎮,西至西村,中貫芝田鎮,占地156平方公里。可以想像,當年,在這幾萬畝的肥沃土地上,殿宇鱗次櫛比,墓冢星羅棋布,石刻林立,松柏如織,是何等的莊嚴與輝煌。
當年,何以建陵于此地呢?據史料記載,宋代建陵看風水流行“五音姓利"的說法,把姓氏歸于古代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的方位。宋代皇帝姓趙,屬于“角”音,利于丙壬方位(北方偏西的方位)。選陵于鞏義,看中的就是這里南望嵩山少林,北臨黃河天險,東為巍峨的青龍山,洛水橫貫東西的地勢,是典型的“山高水長”的吉祥之地。與其他皇陵建制不同的是,北宋皇陵都坐北面南,南高北低,陵臺設在低處,且皇帝、皇后同塋不同穴合葬,這在中國古代皇帝陵墓史上別無二例。
北宋的陵寢建造大體上沿襲了唐初的制度,只是改變了漢唐皇帝一即位就建陵的做法。北宋的陵寢在皇帝死后才開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須在7個月內完成。由于時間緊張,宋代的陵園規模不如唐代。即便如此,皇室的投入也是巨大的。據史料記載,嘉八年(1063年),葬宋仁宗,建永昭陵時,調集士兵46700人,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綢絹250萬匹,耗費占當時北宋國庫年收入的一半。可以想見的,斥舉國一半之資修筑的陵墓該是多么富麗堂皇。送葬的隊伍,從當時的首都汴京到鞏義,約需10天才能到達,其中光拉靈柩的就有1000多人,車馬浩蕩,綿延數十里。今天,站在重新修復的永昭陵大門,看遙遠天際,仿佛可見當年浩蕩的送葬隊伍正緩緩走來,那聲聲哀樂依稀又穿越時空,向世人宣示著大宋王朝的皇家氣派。
落寞皇陵命運多舛而今,繁華已如東逝水,這種皇家氣派在其他未曾修復的皇陵已蕩然無存。大地輪回,當年被占用的良田重又麥浪滾滾,連本地的村民也大都不知自己的祖先曾是享有特權不必納稅的看陵人。現在,除永昭陵和永厚陵外,大部分都未經開發保護。僅存的皇陵遺跡都淹沒于黃土麥田之中,連路牌標識都沒有,找尋全靠當地人的熱心指路。我們費盡周折拜謁了幾處處于自然狀態的皇陵。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墓就在107國道旁的西村,從路邊就能看到兩排石雕和一個碩大的墳堆立于麥浪之中。走近去,一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的石碑向我們證實了這一點,不過,現在的石碑上最醒目的是當地的各種小廣告,不仔細考究,恐怕沒人能想到這就是曾顯赫數百年的北宋開國大帝的葬身之處。從僅存的石雕和墳堆看,趙匡胤的墓比永昭陵稍小些。當我們走向麥田深處,想離這位一代梟雄更近些時,忽然發現離墓堆最近的一個石人格外與眾不同,它不像我們一路所見的其他石人那樣端莊肅穆,而是扭腰歪頭,形容滑稽。按宋陵的一般格局,離帝陵最近的塑像是宮內服侍帝王的宦官,這應當是一個當年頗受寵幸的內官吧,臨走,趙匡胤都把他帶在了自己身邊。而今,也只有他一如既往地盡職盡責,逗老皇帝開心。
在帝陵附近,是諸大臣的墓地,北宋的兩位名臣包拯和寇準的墓地相距不遠,但找起來卻費時最多。
包拯墓就在芝田鎮后泉溝村嶺上。這里屬永定陵區,東南1公里即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的兩位后妃陵。包拯墓所余已不多,兩只石羊石虎散落在村民的房后,圓形的墓堆上荒草萋萋,墓前豎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一座,中書大字“宋丞相孝肅包公墓",碑陰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記",雖然字跡模糊不清,但畢竟可以讓人確認這真的是一代名臣之墓。與合肥故里他的建在公園里的繁華衣冠冢相比,這里的包公墓像被遺忘了的一座荒冢,冷清地矗立在村頭的土路邊。那種刺骨的冷清,即使陽光刺眼的午后,也讓人倍感身在異鄉的寂寞。
不過,即便如此,與寇準墓相比,包公墓還算是幸運的。據書載,當年寇準陪葬于永定陵之側洛河邊上,墓室高大,墓旁是條大道。宋以后的官員路過此地,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表崇敬。清乾隆時,地方官嫌麻煩,借口寇準墓臨近洛水,有被水淹的危險,奏請朝廷,將其墓遷到寇灣村的東北嶺上。說起這段遷墓的歷史,當地的許多老人都知道,但當我們邊走邊問,歷經無數彎路走到那一片土嶺上時,面對茫茫山嶺河谷,沒有標識,沒有人煙,簡直不知從何找起。于是,我們五六個人兵分四路,分頭找去。走了許久,除了山,就是樹;除了溝谷,就是一塊塊平坦的山田,沒有高聳的土包,更不見表明身份的石碑,哪里才是寇宰相的落腳之處?在我幾近失望之時,忽然發現山谷窯洞里居然還有兩戶人家,趕忙上去求助,說起就在附近的寇準墓,那個清清秀秀的中學生居然不知,還好他的叔叔出來了,“寇準墓?都成平地了,沒什么好看的。”我們千辛萬苦地找來,即使是塊平地,也不能錯過,在我的請求下,他帶著我頂著烈日,穿過剛剛收過小麥的松軟的土地,帶著一鞋的沙子,來到有兩塊石器的田頭,那石器依稀還有石羊、石虎的模樣。同行的其他人也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找到了這里,看來這確屬寇準墓無疑。老鄉講,墓剛遷來時,還有墓冢墓碑石像,后來村里要搞人造平原,墓冢就被夷為了平地,墓碑也不知去向,石像僅存一石虎二石羊倒臥在地邊。一代良臣如此凄涼,寇準地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
其實,宋陵的破敗遠不是今天才開始的。據記載,當年,金兵南下,北宋亡國后,金兵就對鞏義的皇陵進行了大肆破壞,陵廟祭器被劫掠一空,地宮被盜掘,殿宇被焚燒夷盡,連宋哲宗的尸體都被拉出地宮拋于荒郊野外。南宋高宗時期,金兵暫退后,曾派員北上祭掃皇陵,這位大臣最后回復高宗時竟不敢如實陳述,只說了一句“萬世不可忘此賊!”可見當時皇陵被毀之凄慘。
據有關專家考證,中國的歷代皇陵中,最多災多難的還是宋陵。它地處中原,位置醒目,又是政權變更的中心。北宋南遷后的100多年間,這里一直是金、元統治區,南宋雖有幾次暫時收復中原,宋陵也有幾次修復,但時間不長就又淪為夷地。戰亂的頻仍,民族的仇恨,以及盜賊的猖獗,使宋陵屢遭破壞,所以,早在金元時期,宋陵就被盜的空空如也,有的甚至被盜5、6次之多,地面上僅存墓冢和石刻。而今,連許多石刻頭像也不翼而飛。
一個王朝的興盛,一個政權的沒落,透過這一片墓冢,一覽無余。
宋陵旅游實用資訊1、北宋皇陵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涵很豐富,最好事先對皇陵的基本情況先有所了解,這樣游覽時印象會更深刻。
2、要了解皇陵的基本格局,已修復的永昭陵不可不看;當然,更有味道的是散落于田野中未加修飾的陵墓,會讓人頓生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繁華無非也是過眼云煙之慨。
3、一定要有地圖,最好請當地人做導游,年長些的老人更好。
4、各陵雖比較集中,但公共交通不便,所以最好自駕車或騎自行車游覽。
5、除永昭陵在市區外,其他各陵都散落于村頭田野,餐飲不便,所以須備好食物和水。【原標題:塵埃中的宋陵】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