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清涼臺乃漢明帝劉莊兒時讀書之地。劉莊為漢光武帝劉秀長子,生性頑皮。劉秀把他圈在此處讀書,命名師嚴加管束。但他自有主張,你說東他偏向西。傳說,劉秀臨終之時想歸葬于邙山,將劉莊叫到病榻前,故意正話反說:“莊兒呀,父命中缺水,歸天后你要把為父葬于黃河之中。”誰知劉莊跪地哭著發誓: “不孝兒過去常不聽父王之訓,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囑!”劉秀駕崩,他真的把父親葬入黃河,還好,黃河不知怎的忽然改道,漢光武帝陵至今仍矗立于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
劉莊性格如此,自然敢于接納新事物。他接受佛教后,讓攝摩騰、竺法蘭長期居住清涼臺,翻譯佛經,傳播教義。
攝摩騰、竺法蘭在這里譯出了中國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竺法蘭又獨自譯出了《十地斷結經》4卷、《佛本生經》5卷等佛經。漢明帝極其珍視這些佛教經典,特令藏于皇家圖書館——蘭臺石室。
《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在中國傳播影響最為深遠的經典,它由42段短小的佛經組成,故名。內容主要是闡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認為人生短暫,而世間萬物變化無常,因此要及時修行,早日解脫。
《四十二章經》譯的內容平實,要言不煩,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如經中說:人貪求財色,就好像小孩舔刀刃上的蜜糖。刀刃上的那一點蜜,并不足以讓人感到有多少甜味,卻可能割破你的舌頭。又如在論述修道的人心須持心專一,不被誘惑時舉例說,如一根木頭順流而下,只有既不觸碰左岸,也不掛扯右岸,不被人取走,不被回流所阻,這才能順利地流到大海。
劉莊敕令建白馬寺時將清涼臺包括在內,清涼臺重樓高閣,古柏森森,風光獨具。后攝摩騰、竺法蘭先后圓寂,墳墓存于寺內,塑像至今仍立于清涼臺之上。
劉莊還敕令在白馬寺東南500米處建佛塔,名曰齊云塔。據《三寶記》載:在白馬寺東南,舊即有土丘隆起,夜放光芒,民間稱為“圣冢”。漢明帝詔問攝摩騰,答曰:“天竺國有阿育王,藏如來舍利(釋迦牟尼佛骨)于天下,凡8400所,中國境內有19處,其一也。”漢明帝聞聽,即令建塔于土丘之上,塔高9層、50余尺。今白馬寺內所保存的宋代刻石《摩騰入漢靈異記》載:漢明帝曾于“己巳之歲”敕令有司“崇建浮圖”,號曰“齊云”。己巳之歲即公元69 年,顯然,這是中國修建的第一座佛塔。
關于齊云塔,民間還有更離奇的傳說。很久以前,這里原是水深不可測的蛤蟆潭。有個蛤蟆精在此興風作浪,屢屢淹毀莊稼,百姓流離失所,缺衣少食,苦不堪言。某年臘月初八,這天正是佛成道日,有一托缽游化的僧人路過此潭。百姓見此僧人氣度不凡,紛紛上前訴說蛤蟆精的可惡可恨,僧人怒火中燒,決心為民除害。他與蛤蟆精大戰七七四十九個回合,制服了蛤蟆精,讓它搬運石頭,填平了深潭,建成了齊云塔,以贖罪過。后來,改過自新的蛤蟆變成了金蛤蟆,至今仍在塔上住著。
傳說不足信,但是蛤蟆叫確有所聞。如果你站在塔前20米處用力擊掌,就會聽到“哇哇”的蛙鳴聲。當地人會說,這就是那只蛤蟆精的叫聲。當地民謠也說:“塔上有只金蛤蟆,能聽叫聲不能拿。”
齊云塔幾經興廢。五代之后,莊武李王曾造9級木質齊云塔,北宋末年,木塔被燒。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改建磚塔,即今齊云塔,也稱“金方塔”。齊云塔13層、高25米,塔身呈拋物線狀,玲瓏挺拔,古雅秀麗。它構造精妙,能折射回音,也就是民間所謂“擊掌能聞金蛤蟆叫”。在建筑上運用聲學原理,齊云塔比北京天壇回音壁早了100多年。
按照佛教的說法,塔即“浮圖”,它的概念和形制源于天竺的“公式堵波”,是為供養佛陀的舍利和遺物而建造的。但塔傳入中國,便得到了改造和創新。天竺的塔是由臺基、覆缽、寶相輪等組成的實心建筑,但中國的塔一開始便以重樓為藍本,多為空心建筑,人可登塔。當然,不是寺院主體建筑或獨立建筑的塔林不在此列。中國的塔還講究陰陽學,塔層為奇數,如3、5、7、9甚至13、15層,而塔平面皆為偶數,如4、8、12角等。對此,佛教有自己的解釋,4 角,象征四圣諦;8角,即是八相成道;12角就是十二因緣等等。(徐曉帆 司一智)【原標題:清涼臺梵經首譯 齊云塔立于圣冢(佛在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