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秀麗的山川,賦予了輝縣豐富的旅游資源,領略了百泉、八里溝、萬仙山等旅游區的規模之后,偶爾駐足在清閑之地的小景倒也雅致。
大佛殿座落在輝縣市西北部盆地侯兆川地區十八盤的頂端,沿途峭壁林立、奇峰突兀。四周是群山環抱,山巒疊翠的林區。因有古道、古山門、古佛、古樹,堪稱四古。這條古道舊時是河南來往于山西的必經之路。據載,北宋末年,岳飛追金兀術由此入川(盤上盆地——侯兆川)大戰,由此可知,宋時此路已非蹊徑。而今雖已無往日的喧囂,然而豫晉兩地的百姓又怎會忘記當年曾遺留在上面的足跡呢!坐落在這古道上的大佛殿 ”是南來北往的行人落腳休息的所在,至今香火不減,風光尤在。
大佛殿創建于唐,于明嘉靖35年(1556年)重修,殿內依山雕一佛像,高3.4米,故名大佛殿。殿宇座北面南,分東西兩院,殿內大佛身形微側,據說是面朝印度方向。因此佛依山而雕,故是一整體,雕琢精細,神形俱像,威嚴壯觀,常有香客到此焚香祈福。殿外列置的石碑上記載著歷史的遺跡,向人們講述著千年的古老文化,往往深邃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文物古跡以及奇妙的傳說故事,都是吸引游客駐足的最終原因。
院外有一顆古黃榆樹,學名櫸樹,有著上千年的樹齡,胸徑4米,高16米。奇怪的是樹干的中間已經空了,卻長出新的槐樹來,堪稱一大奇觀。此樹千百年來在此巍然屹立、枝繁葉茂、參天覆地。舊時常有行人在此憩足,寺中和尚在樹下支鍋獻茶而分文不取,故輝縣人有句歇后語叫大佛殿和尚——管查(茶),即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