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鄉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新鄉

在書法中吟唱生命的歌——書法家王貴安談習書感悟

2012/6/13 16:13:02 點擊數: 【字體:


    “因為鐘愛書法,書法成了滋養我生命的甘泉。”與筆墨、碑帖一起走過三十多年,王貴安如此看待書法在自己生命中的地位。從年幼時期受兩位小學蒙師的影響,懵懵懂懂地對寫字畫畫產生了興趣,到如今獲得各種書法大獎數十次,發表六十余篇藝術論文,出版《王貴安書法作品集》、《王貴安書法藝術》,王貴安一直在這條藝術之路上無悔跋涉、上下求索。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周俊杰在為《王貴安書法藝術》作的序中,如此評價這位在基層文化館工作的年輕書家:“貴安可謂之兼創作、理論、組織于一身的書法家,而年輕一代書家中這樣全面的人物并非多見。”《中國書法》主編李剛田則稱贊他:“甘于清貧,樂于寂寞,”“在藝術探索的征途中永褒青春。”

    “書法,我生命的歌,她是那么偉大、那么豐厚、那么純真、那么高古、那么神秘……是她,給了我勇氣、給了我胸懷、給了我情操、給了我力量、給了我知識、也給了我諸多榮譽和愉悅。”王貴安曾如此深情地寫到。而對于書法藝術,他也有了越來越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記者:習書多年,您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
 
    王貴安:寫了那么多年的字,我越來越感覺到學習書法必須做到“臨悟參半”,方能化古為今,得心應手。臨就是臨帖,悟就是參悟。兩者關系密不可分,互為補充,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長期堅持不懈,用心實踐鍛煉,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記者:學書臨帖繼承傳統是老生常談的永恒話題,您有什么特別的心得?

    王貴安:可以說臨摹是伴隨書家一生的功課,也是每個書家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臨帖就是與古人對話、交流思想,是繼承傳統、學習傳統的主要方法。臨帖是創作的基礎與前提,喻之于戰,臨帖是沒完沒了地練,創作是摧枯拉朽地快。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此之謂也。創作是個人知識、經驗、追求、思索與智慧的綜合產物,它不是空中樓閣,它產生的背后是大量積累。然而有時并非天道酬勤,臨帖能否與高水平創作對接就不單單是量大量小的問題。事實上,這二者之間往往出現斷層,連接它們的就是思索與智慧。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臨帖的目的是什么?是學到古人的方法。不是要金子,而是要點金指。但我們有時還就容易看見金子動心,迷失了真正想要的東西。一位頗有名氣的書家,大家問他“你的捺畫為何總是寫成某某形態?”他答道:“我看見米芾有一筆捺就是這樣寫的,挺好!”這是典型的舍不得,殊不知丟掉了更重要的東西,這是意識問題,也是學而未能思,至于迷失了自我。以彼鑒此,臨帖要學習的是技法的原理、藝術的原理等原理的東西,而不只是具體點畫結體形態的描摹,所以歷史上就有同出一門而“胡肥鐘瘦”的作品。

    臨摹須選經典碑帖——“取法乎上”,以自己審美相結合者為宜,仔細揣摩古人用筆、結體、章法的風格特征,進行強化,同時更應留意古人在筆法、墨法、字法上的精微變化,所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即是此理。只要掌握正確的技巧,長期反復臨摹,積學累功,培養眼力和手感,一定會收到明顯的效果。古法是源,書法作品中,沒有傳統,就沒有法源,也就不足觀,法是從古代經典的碑帖臨習中獲得,每臨一帖,始重形似,學會古人的用筆變化,掌握結體奇特之處。臨到后來神形兼取,能夠背臨。當臨帖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后,如何出帖,同樣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臨不是目的,一味摹帖,越臨越俗,越臨越死。要想使書法作品產生變化,寫出新意,就必須參悟,在臨中悟,在悟中臨。前人云:“規矩因學而成,變化由悟而出”正是這個道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吐故納新,才能達到“入則重規疊矩,出則奔逸絕塵”的藝術境界。

    記者:那怎么“悟”呢?

    王貴安:如何悟,我的體會是一要多讀帖,分析研究。每臨一種碑帖,先要對該帖的作者、時代背景、創作的心境作一大致的了解,對其風格特點、用筆和章法深入揣摩,以求能在臨摹過程中領悟到前人的妙處,避免照葫蘆畫瓢,失去原帖的神韻。對古帖中的用筆結字“爛熟于心”,這樣,才能得心應手,才能表現出自己的創意,保證作品藝術性的完整。

    二要博采眾長。在專攻一家基礎上,還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意趣以及不足之處有目的、有選擇地臨摹各家之書,集眾長于我,始能“融天機于自得,會群妙于一心”。既要博采古人之長,又要特別留心學習當今優秀書家之長,各種帖的風格有別,主要區別在用筆和結體上,精研熟臨,用筆的豐富,結體的變化,就會不期然而然地出現在你的作品中,古人說的“點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謂之布算,方不變謂之布斗,圓不變謂之布環”的雷同現象就會避免。各種碑帖的字型結構悉數儲存在你的腦子里,創作時,或方,或扁,或長,任你取舍,就可以根據章法需要,靈活運用。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面貌。

    三要多讀書。中國傳統書法向來講究高格調、大氣象,非常強調藝術家的綜合素養。如果書家不通文理,只知寫字,則難以達到藝術的至高境界。所謂“胸中有書,下筆自然不俗”,近年來,我深深體會到讀書的重要性,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讀書上,增加古典文學知識,提高自身修養,陶冶性情,不斷豐富自我,為書法創作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撐。所以,只有真正做到臨悟結合,才能“功效兼得,性情歸一,而后成書”,自然把你帶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記者:您個人的習書歷程是怎樣的?

    王貴安:我學習書法源于家庭熏陶,受兩位小學教我的老師啟蒙對書法的興趣伴隨著我度過童年、少年時代,并一直延續到進入文化館至今。我學習書法從唐楷入手,心摹手追,寫了很多年,收益頗多。后來對以“二王”為代表的帖學書法深為迷戀,對“二王”、顏、歐、柳、米、張瑞圖、黃道周一一臨習,力求使作品干凈利落,線條飛動流暢,格調清新淡雅。于篆隸用功最勤,從殷墟甲骨、石鼓、西周金文到漢碑簡牘皆有涉獵。顏體的厚重、雄渾,褚體的峻峭、靈動,柳體的錚錚鐵骨,歐體的冷峻、嚴謹都無不充分體現了風格多樣,萬千氣象。甲骨文的細筋入骨,散氏盤的汪洋恣肆,毛公鼎的瘦勁精嚴,墻盤的整飭工穩。《曹全碑》的秀麗,《張遷碑》的方剛,《石門頌》的放逸,《禮器碑》的典雅,《乙瑛碑》的方正沉厚等無不撥動著我的每一根神經。

    近年來,我得益最多的還屬楚簡帛書。這些東西多為近代考古發現的,我最初見到這些靈動、拙樸、高古、自然的簡帛書墨跡帖本時,就喜歡上了它。楚文化的浪漫氣質絢爛之極,頗合我的心性。我喜歡《包山楚簡》的秀逸瀟灑;《郭店楚竹簡》的率意靈動;《長沙子彈庫帛書》的體式簡略,形態扁平,圓潤;更喜歡《楚王鼎蓋銘》的書寫風格。從其筆畫可以看出,書寫者在盡量將篆書原本比較復雜緩慢的書寫變成相對較簡單快速的書寫,在筆法中以細勁為主,結合傾向于橫寬,局部比較散漫,或正或斜,不太拘于定式,顯示書寫者精熟的技巧。該銘用筆熟練,筆畫圓潤而瘦硬,疏朗挺秀,體式勻稱,結構端莊嚴謹,既有楚簡的圓暢秀麗,又有戰國璽文的精美端莊,具有典型的楚書風格特征,在戰國金文中獨樹一幟。臨寫中,我先求精細,力求貌似古人,后追神似,然后再加己意書寫創作。

    記者:人們都說“書法創作就是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如何將這技術與藝術結合起來呢?

    王貴安:技術層面易掌握,而藝術層面則須從精神上去突破,使自己的精神融匯其中,或雍容典雅,或沉雄樸拙。充分彰顯書者的審美追求。為使作品雅氣充盈則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其他姊妹藝術和大自然中去陶冶,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長期沉浸在書法中研究學習,創作中,讓我感悟到,書法藝術中有著太多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如:濃淡、大小、輕重、虛實、收放、藏露等,自己的作品大都反映了自己在對這幾種“力』的辯證把握,對書寫技巧”度』的合適掌控,我的苦練和參悟,總在力求將注意力放在揮運自然、重變化姿態及勢的呼應關系方面。舞蹈的婀娜多姿,音樂的委婉高亢,繪畫的虛實相生,哲學的微言奧意,武術的剛柔相濟以及國粹京劇的字正腔圓等不一而足,無不體現東方文化的精髓,以此來思考和感悟中國書法的深邃所在,用睿智的眼光,清醒的頭腦,平靜的心態進行藝術創作,方能彰顯書法藝術的永恒魅力。

    記者:您如何看待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王貴安:常言說繼承是基礎,創新是目的,但創新不可盲目,須在反復臨池實踐中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所創作之新要經得住推敲和咀嚼,要符合漢字的書寫規律,在反復的塑我毀我中,找準突破口,進行整合深化,切忌操之過急,心浮氣躁。

    我沉迷于傳統經典書法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立志誓與古人爭高低,不與今人論長短,想古代許多有成就的大家,無一不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大膽創新,他們的作品經過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考驗,保持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如果他們不是踏踏實實地從傳統入手就談不上創新。我鐘情于書法,熱愛讀書,仰慕那些先哲大師,希望能步其足跡一二,能有所成就,但我知道,唯有能自甘寂寞,耐得住寂寞的臨帖,臨寫經典,才有希望。清代朱履貞曰:“若氣質薄,體勢不大,學歷有限,天資劣,則為學難,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功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古今,胸無成見。”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每一個學書者提出了才情、資質、方法、眼力、靈感、悟性、勤奮等要求。說明書法是一種成功難度較大的藝術門類,是需要有意用功,無意成功的心理準備的。在守得住寂寞,耐得了清貧的漫長歲月里,書家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筆成冢,墨成池,得儒雅、俊秀之氣,完成這一個“痛并快樂著”的修煉過程。正如魯迅所說:“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蒂突然發生的,總承受著先前的遺產。”當今書壇,書法創新之風很盛。誠然,“筆墨當隨時代”,創新是賦予現代人的神圣使命。既然時代賦予了我們使命,我們就不應有負于時代。當代有了全方位了解書法藝術的平臺,以及一個完整的書法藝術的傳承脈絡,為我們重新認識傳統提供了便利,同時又賦予它更多的功能,書法藝術變得更加活躍,更加多元,更為彰顯時代精神,面對紛繁的當代書壇,更要多冷靜的思考及辨別力,否則將被淹沒得無聲無息,盡早完成對書法藝術思想的整理,確定自己的思維鏈,在前進、深入中不斷獲得真知。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化腐朽為神奇,不做“墻頭草”、“天邊云”,既尊古而又不薄今。在注重對傳統資料的收集、分析、學習的同時,還應加強橫向的交流。走出去,請進來,多觀摩展覽或名勝古跡,進行學術研討,請名家講學等,都是學習書法,了解當今書壇動態,把握創作方向的好方法及最有效的捷徑。“閉門造車”、“夜郎自大”、“因循守舊”、“心胸狹隘”是不可能在藝術上有所突破,達到一定藝術高度的。

     記者:書法可以修身養性。藝術與人生的關系,十分密切。

    王貴安:是的,藝術可以改變人生,同樣人生可以成就藝術。重藝品,更重人品,已是歷代人文思想所公認的。古人講“術業有專攻”,學術上、藝術上不是看你鋪展“地板磚”的面積,而是看你筑建“金字塔”的高度,自己書風的清正雅逸得益于對傳統的認識,書體的多樣性得益于廣泛的讀帖、臨帖,較強的基本功,得益于對原作的忠實,一絲不茍的苦練,更得益于讀書增學問,對人生的感悟。同時,藝術之路不可能永遠是自己孤獨地艱難爬行,同行的朋友和老師,始終在鼓勵、支持著我,與他們同行,我信念不滅,與他們交友,我激情飛揚,人生絢麗。
 
    我愛書法,為了書法,我常常獨伴孤燈,通宵達旦,日夜兼程地趕路。在夜深人靜之時,一管柔毫,令我忘情揮灑;一卷古本,令我盡情研讀。忽而想象古代大家習書時的情景,忽而忘情地欣賞自我,忽而又無情地剖析自己,塑我毀我,毀我塑我,痛苦并快樂著,領悟并礪練著,體悟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古老傳統文化,那是一個多么令人陶醉的境界,真乃人生之幸事也!

    王貴安,字介德,號逸禪,別署介德堂,祖籍河南省輝縣市,一九六二年出生于陜西省寶雞市。現任河南省輝縣市文化館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畫院特聘書法家、輝縣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書法作品入展全國第八、九屆(提名)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首屆行書草書大展,全國首屆敦煌藝術節書法藝術大展,全國首屆『冼夫人獎』書法藝術大展,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全國書法展,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全國書法展,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五周年全國書法展,全國千人千作大展,首屆中國普洱茶鄉書法藝術節全國書法展,全國首屆芮城永樂宮藝術節書法展,全國首屆冊頁書法展(入圍)、全國千福、千喜、千龍書法展,西泠印社第一、二屆詩、書、印三大展,第十四屆『群星獎』一等獎等。

    發表學術論文《書法創作心態淺議》、《談書法的個性》、《論書法之法》、《論生存環境對書法藝術的影響》、《十議書壇弊病》、《硯邊吟草》、《介德堂詩韻》、《書法創作之我見》、《論書法藝術創作風格美》、《論北魏書法》等六十余篇,獲全國優秀論文一、二等獎。出版《王貴安書法作品集》、《王貴安書法藝術》。【原標題:在書法中吟唱生命的歌——書法家王貴安談習書感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網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