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程廣炎 文/圖
衛河是新鄉的母親河,她像一條玉帶穿城而過,潤澤了牧野大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樸實勤勞的新鄉人。那么衛河的名字究竟從何而來?衛河的源頭究竟在哪?那些見證了歷史繁華的渡口和碼頭現在是什么景象?本報記者和新鄉市文廣新局文物管理科的賀惠陸科長將帶您進行探訪。
衛河名稱的由來
據賀惠陸介紹,衛河是明朝初期后的稱謂。在隋代以前,衛河叫清水河,是一條自然河道。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興修隋唐大運河,衛河就成了永濟渠的一段。北宋期間衛河被稱為御河,可見其當時的重要地位。明初期后改稱衛河,是因為流經地區大部分是春秋時期衛國的領地而得名。
歷史上衛河是華北平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隋、唐、北宋時期是朝廷向北部邊防運輸軍隊及軍用物資的主要干線。衛河在維護國家統一、鞏固北部邊防、促進區域文化交流、農田灌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衛河的源頭
大家都知道衛河的源頭在輝縣市百泉鎮,其實百泉鎮只是衛河重要的源頭之一,衛河至少有3處源頭。
賀惠陸說:“衛河源頭之一是小丹河,在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奪火村,是最長的源頭,水比較大。還有一個源頭叫大陸澤,是春秋時期的名字,位于現在焦作市的方莊和輝縣市博壁鎮、獲嘉縣一帶。那地方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沼澤地,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再一個源頭就是輝縣市的百泉鎮。”
在輝縣市百泉景區有一個衛源廟,就是衛河源頭的標志。衛源廟建于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內有歷代皇帝祭祀衛源河神的碑刻,反映了歷代朝廷對水利的重視。在這里,每年的四月份都要舉辦隆重的廟會來祭祀河神。
衛河最大碼頭在新鄉縣合河鎮
合河鎮,顧名思義,是兩條大河匯合之處。這兩條河一條是百泉河,一條是大沙河。在合河石橋東有個楊樹浦碼頭(今崔小郭村),曾是明代衛河漕運航運的最大碼頭。昔日的楊樹浦碼頭如今已成為合河鎮的一個富庶的村莊——崔小郭村。
說起合河鎮,不能不說的是合河石橋。據重修《合河石橋碑記》記載,此橋在宋代時候是木橋,明嘉靖年間修成了五孔石橋,到了萬歷年間,又改建成了七孔石橋。此橋已經屹立400余年,至今還是一座重要的交通橋梁。現在,橋上過往的行人和車輛仍是絡繹不絕。
衛河與衛輝市
衛河自新鄉市流入了衛輝市,像一條大動脈給這座古城帶來了鮮活景象。
衛輝市有一條沿店街,原來的名字叫鹽店街,是明代以后從天津、山東沿海航運過來的鹽的集結地。鹽運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衛輝市其他行業的發展。由于水路運輸的便捷和廉價,1921年,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實業家王錫彤在衛輝市投資興建了華新紗廠,該廠在河南省乃至全國紡織行業都有著較大影響力。
據賀惠陸介紹,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就是臨衛河而建。該醫院始建于1896年,有外國傳教士興建,后改名為博濟醫院、平原省省立醫院等,是當時河南及鄰近地區醫學界的翹楚。可以說,衛河對于衛輝市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衛河貫城而過風景怡人
衛河自西向東像一條翡翠絲帶鑲嵌在城市之中,過去的碼頭渡口已經不在,留下來的是一處處迷人的風景。
賀惠陸說:“衛河在新鄉市的兩處碼頭,一處位于北關街北關小學對面金龍四大王廟,另一處位于中同大街向西一直到鐵路橋附近。”一位姓曹的退休老人回憶:“我小時候衛河里面來往的船只還不少,我們經常去聽纖夫喊號子,那動人的旋律,如今再也聽不到了,現在想起來還挺懷念的。”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衛河兩岸都是低矮的平房,棚戶區很多,就包括現在的牧野湖,也是駱駝灣村的村址。可如今的衛河岸邊,已建成眾多的高檔住宅區,高樓大廈鱗次櫛比。
隨著時代的發展,衛河航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喧囂的衛河逐漸趨于平淡、平靜。
近年來,隨著我市對衛河多年的治理與沿岸環境的美化,由衛河公園、牧野廣場、牧野湖畔、和諧廣場構成的衛河休閑景觀帶已成為一道亮麗風景,形成了“人在花間走,柳在岸邊行”的景致。如今的衛河沿岸“四季有花,人移景異”,是市民們休閑娛樂首選之地。
衛河新鄉境內共75公里,卻是一條承載新鄉光榮與夢想的母親河,她曾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新鄉人,如今她已沒有當年的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繁華景象,卻依然與新鄉人民息息相關休戚與共。新鄉人以衛河為自豪,并將依托著這條母親河繼往開來。